統計機構在4月底,發布了《2024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2024年,全國農民工數量29973萬人,比上年增加220萬人。
何謂農民工,是一個帶有歧視色彩的詞語嗎?農民工是官方對某類身份的正式稱號,其正式的定義為:
“戶籍仍在農村,年內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
按照離開戶籍地的范圍,又分為本地農民和外出農民工。前者指在戶籍所在鄉鎮范圍內就業的農民工,后者指超出鄉鎮范圍的農民工。
在1.78億跨鎮流動的農民工中,有1.10億在省內流動,另外的6840萬人屬于跨省流動。
至此,不得不提一個題外話:既然3億人都離開了戶籍所在地,戶籍還有存在的意義嗎?或許是時候妥善處理戶籍、就業與信息文明時代的關系了。
在這3億農民中,年齡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現實困境,畢竟全國范圍內,35歲嫌年長、65歲退休嫌早是當前就業與退休普遍存在的難題。
前述報告,同樣收錄了基于8萬多人調查的年齡數據。我們結合2008年以來的年齡數據,觀察農民工年齡隨時代的變化情況。
數據顯示,2008年,40歲以上農民工比重僅有30%,2023年突破55%,2024年連續兩年保持在55%以上。
這與全國人口中位數年齡連續幾年達到40歲以上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在這增長的趨勢中,50歲以上農民工比重,從2008年的11%,上升到2024年的31%,16年間增長20個百分點。
與之相反的是,21歲-30歲的農民工比重,從2008年的35%下降到2024年的15%,下降幅度也接近20個百分點。
農民工年齡變化的一個重要參考意義是,50歲甚至40歲以上的農民工,已經沒法保持每天早八點、晚八點甚至晚十點的工作強度。
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幾種方法:
一,降低大家的工作時間,按照《勞動法》的定義,將每周工作40小時設定為工作時間的上限。
當然,在法定最低工資不調整的前提下,一部分依賴加班賺取報酬的勞動者、以及企業主和稅收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群體,可能表示反對。
二,提高勞動待遇,吸引更年輕的勞動力,從勞動待遇與就業人口年齡結構,你可以感知到在部分行業,采用的就是這類策略。
三,引進外來勞動力,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且以勤勞致富為基本分配策略的國家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小范圍內也有在做)。
四,給農民工以市民化待遇,鼓勵更多更年輕的農民工進入勞動力市場。
房地產市場的租售同權,便是農民工市民化待遇的體現之一。
但從實施的效果看,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也很簡單,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較大差異。
另外,于一部分人而言,或許千里之外、有田有房的農耕模式,更受歡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