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近日iPhone 16 Pro在中國市場降價到5499元時,這個價格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蘋果的尷尬。
過去十年間,蘋果旗艦機從未以如此低姿態示人——即便在銷量壓力最大的2016年,iPhone 7發布時仍堅持5388元的起售價。如今Pro機型跌破6000元大關,背后是今年一季度蘋果在華銷量暴跌8%、跌至市場第五的現實。
iPhone 16系列的滑鐵盧早有預兆。從iPhone 12到iPhone 16,5代機型沿用直角邊框設計;A系列芯片性能提升越來越像“例行公事”;靈動島功能被吐槽“安卓三年前就有了”。一位手機經銷商翻著庫存表苦笑:“現在年輕人進店直奔華為Mate70和小米15,看iPhone的顧客開口就問‘能便宜多少’。”
這種危機感正在倒逼蘋果改變。據供應鏈消息,蘋果內部已啟動“Project Jump”計劃,要求2025年起所有新品必須有“可見創新”。首當其沖的是iPhone 17系列:除常規數字版和Pro版外,新增的Air機型將機身厚度壓縮到5.5毫米,比當前最薄的vivo X Fold3還少1毫米。
更激進的是取消實體SIM卡槽,全面轉向eSIM——這個決定在中國市場可能引發爭議,畢竟三大運營商至今未全面開放eSIM入網。
更大的轉變在長期規劃中。蘋果研發五年的折疊屏手機終于提上日程,預計2026年量產。與三星、華為現有方案不同,蘋果專利顯示其鉸鏈結構完全隱藏在機身內,展開后屏幕平整度接近平板。更引人注目的是“全玻璃iPhone”項目,計劃在2027年(iPhone問世20周年)推出一體成型的曲面玻璃手機,徹底取消劉海和打孔設計。
這些動作背后藏著蘋果的策略調整。過去“三年一大改”的產品節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每年至少推出一項突破性技術。據參與原型測試的工程師透露,正在試驗的AirPods內置微型攝像頭,能通過骨傳導實現“看哪拍哪”;Apple Watch表帶可能集成柔性屏,顯示通知時自動展開。甚至傳聞中的家庭服務機器人,也被要求2026年前完成工程樣機。
但這種激進轉型也伴隨風險。折疊屏項目因屏幕耐久度問題已推遲兩次,全玻璃機身面臨信號屏蔽難題。更棘手的是供應鏈管理——為生產5.5毫米厚的iPhone 17 Air,蘋果要求電池供應商將能量密度提升15%,這直接導致兩家日本廠商退出合作。
中國市場的潰敗給蘋果敲響了警鐘。當華為帶著5G芯片回歸,當小米把衛星通信下放到3000元機型,蘋果引以為傲的生態壁壘正在松動。庫克最近內部講話中提到:“我們必須跑得比任何時候都快?!边@句話或許預示著,那個以“穩健”著稱的蘋果,即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激進周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