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迎來第十一個“全民營養周”,與此同時,2024-2026年被定為“體重管理年”。根據《2025年世界肥胖報告》,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持續攀升,預計到2030年,約50%的成年人將面臨超重或肥胖困擾。肥胖不僅是獨立疾病,更是誘發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癥等非傳染性疾病(NCDs)的重要危險因素。數據顯示,高身體質量指數(BMI)導致全球15%的NCDs過早死亡,其中2型糖尿病相關死亡中,55%與高BMI直接相關。為幫助公眾科學管理體重,實現營養與體重的雙重健康目標,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營養科醫師給出以下三大行動指南。
1
飲食:營養與控重的雙向奔赴
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本質是對營養密度的追求。
在控量層面,借助小份餐具控制每餐熱量,既是踐行營養周“均衡膳食”理念的微觀體現,也是規避熱量過剩的實用技巧;
在提質方面,減少超加工食品、增加全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筑牢健康防線,也為家人傳遞積極生活的能量,共同邁向健康美好的未來。多樣化”“營養均衡化”落到實處。例如,用糙米替代精米,既能獲得更多膳食纖維穩定血糖,又能延長飽腹感;深海魚類富含的Omega - 3脂肪酸,在提供優質蛋白的同時,還能輔助調節血脂。
2
運動:營養吸收與能量消耗的協同增效
運動是體重管理的關鍵引擎,也是營養吸收的助推器。將運動融入生活碎片,無論是步行上下班、爬樓梯替代電梯,還是飯后散步,都能促進身體代謝,加速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當身體在運動中消耗熱量、燃燒脂肪時,合理的營養攝入則為運動提供能量支持,二者相輔相成。例如,運動后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與碳水化合物,既能修復肌肉損傷,又能快速補充糖原儲備,讓體重管理與營養健康形成良性循環。
3
心理與睡眠:守護健康的隱形基石
壓力管理和規律作息會對身體代謝與食欲調節產生影響,也是踐行健康生活理念的核心要素。
通過冥想、深呼吸或興趣愛好緩解焦慮,避免情緒化進食,是對“營養周”倡導的心理健康與飲食行為關聯的生動實踐;
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不僅能穩定激素水平、調節食欲,更能優化身體對營養的代謝效率。例如,睡眠不足會導致饑餓素分泌增加、瘦素分泌減少,使人更容易暴飲暴食,而規律作息則能確保身體以最佳狀態吸收營養、消耗能量,為體重管理打下基礎。
健康小貼士
每日飲食“三減”:減鹽(<5g)、減油(25-30g)、減糖(添加糖<25g)。
2025年全民營養周傳播主題為“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全民行動”,口號為“健康中國、營養先行”。為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號召,支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營養科將在“全民營養周”期間開展相關系列活動(如下圖所示)。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第一醫學中心
撰文 | 劉 鹿
圖片 | 網 絡
刊期 | 第2835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