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北深山里有群人身份證印著“穿青人”。可國家認定的56個民族名單沒他們身影。67萬人口錄入身份信息時總被系統卡住。
他們不愿填漢族也不想歸為苗彝等民族。“穿青”是刻進骨子里的名字怎愿舍棄?這身份之謎得從六百多年前明朝說起。
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云南。
戰事結束后部分江西湖廣將士留黔西北。他們開墾荒地穿靛青色長衫“穿青人”名傳。如今專家對穿青人后裔歸屬爭論不休。
貴州民族研究所發現他們用語有明代官話影。“筷子”叫“箸”“太陽”稱“日頭”似《洪武正韻》。可家譜記祖先從江西吉安湖廣麻城遷來像漢族后裔。
另一派學者拿出DNA檢測結果來反駁。
基因里有漢藏苗瑤語系成分或是融合新群體。
1953年人口普查穿青人民族歸屬吵翻天。
說漢族吧他們有獨特習俗說不是語言又相近。
專家提議歸為漢族支系穿青人代表當場反對。2003年公安部出折中辦法身份證可寫“穿青人”。但沒正式民族編碼讓他們生活處處遇麻煩。
住酒店前臺查不到身份信息孩子升學資料難填。去醫院掛號銀行貸款那個身份證常成絆腳石。可穿青人從未動搖對自身身份的認同。
納雍縣楊奶奶總嘮嗑祖先帶來中原手藝規矩。青布長衫袖口七道花邊衣領三折都是老講究。
農歷三月“跳花節”全寨穿傳統服飾跳“穿青舞”。儺戲面具舞步藏著祖輩流傳的古老文化。
“我們就是穿青人不想和別的民族混著算!
”這話是不少穿青人堅守文化的心里話。如今穿青人生活擰成“矛盾繩”挺特別。
沒在56個民族名單卻能享少數民族政策。
2014年統計超95%穿青人拒改漢族成分。“穿青人文化節”上萬人穿傳統服飾很熱鬧。教育上2022年3278個穿青考生高考加20分。
2023年貴州公務員招考留47個崗位給特殊群體。這政策紅利讓他們身份認同感更強了。但也有15萬穿青人離開大山進城扎根了。
有人疑惑:能享政策何必非得爭個名分?更多穿青人說:這不是好處是幾百年的文化根!
有人提議設單獨民族代碼解決身份證麻煩。
可這事兒哪有說起來那么容易呢?身份認定是尊重歷史還是該順應現實?
文化堅守和生活便利之間咋找平衡?各位讀者你咋看穿青人的身份困境?
要是你會為便利妥協還是堅守獨特身份?快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和觀點!免責聲明:文章內容源于公開信息,若有問題請聯系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