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卻想“無痛當爺”,喜提倆大孫子。
這“白日做夢”之事,自然是異想天開!
01
英達自從三婚娶了梁歡后,就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尤其是兒子和女兒出生后,他就基本上停止了自己的事業,在家里專心照顧兩個孩子。
5 月 13 日,英達罕見接受了北京日報的采訪,并首次曬出了自己在北京的別墅。
網友看了都忍不住感嘆:這房子值老錢了!
推開英達家大門那刻,老北京胡同里的煙火氣瞬間被隔絕在外。
撲面而來的紅木香氣讓人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時期的書香世家。
記者剛邁進門檻就愣住了!
眼前這扇雕著祥云紋的紫檀木門,光材質費就夠在五環買套小戶型。
更別提門框上鑲嵌的鎏金銅飾,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穿過門廊走進客廳,滿屋子的黃花梨家具直接把 “低調奢華” 四個字砸在臉上。
沙發扶手上天然生成的鬼臉木紋,茶幾邊緣包著的掐絲琺瑯銅片。
連角落里放報紙的小邊柜都是清代老紅木做的。
最震撼的當屬滿墻的名家真跡。
客廳正掛著前北大校長嚴復的墨寶,紙面已經泛黃卻保存完好。
落款處還蓋著 “英氏家藏” 的朱砂印。
旁邊那幅啟功先生的字更了不得。
單是 “寧靜致遠” 四個字,去年拍賣行估價就超 300 萬。
這還只是英達收藏的冰山一角。
餐廳墻上掛著的沈尹默書法直接讓文化圈炸鍋。
這幅字是沈先生送給英達外公的禮物,筆鋒遒勁如游龍。
據說當年榮寶齋為求一字等了三個月。
記者跟著英達往二樓走,發現連樓梯扶手都是整塊雞翅木雕的。
書房里整面墻的玻璃展柜驚呆眾人。
從英達爺爺的燕京大學畢業證,到他本人 1983 年的北大錄取通知書。
甚至還有他穿開襠褲時的全家福,活脫脫一部英氏家族百年史。
如今這幅字成了英達的 “傳家寶”,每次有客人來都要講段《茶館》排練時的趣事。
但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
客廳展示柜里擺著英如鏑的冰球獎杯。
卻連巴圖的滿月照都找不到一張。
就這英達竟妄想認回兩個孫子,巴圖會同意才怪!
02
巴圖,作為英達與宋丹丹的兒子。
自父母婚姻破裂那一刻起,便陷入了父愛缺失的泥沼。
1997 年,英達與宋丹丹結束婚姻,此后他對巴圖的態度堪稱冷漠至極。
當巴圖還是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渴望父親陪伴時,英達卻對他避之不及。
巴圖 7 歲時,滿心期待父親能陪自己出去玩。
得到的卻是英達冰冷的回應:“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
11 歲的巴圖,在放學路上偶遇父親,小心翼翼地索要電話號碼。
換來的卻是英達無情的拒絕,那一句 “我和你媽已經離婚了,你要我電話號碼干什么”。
像一把利刃,直直地刺進了巴圖幼小的心靈。
2003 年,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去世。
這本是親人送別逝者、寄托哀思的時刻。
可英達卻殘忍地剝奪了巴圖送爺爺最后一程的權利。
面對他人 “巴圖作為長孫,葬禮他必須參加” 的提議。
英達竟冷漠回應:“你可別給他戴高帽了,他姓不姓英還不一定呢?!?br/>
如此言語,令人心寒,也讓巴圖心中對父親的怨恨與失望愈發濃烈。
彼時巴圖這個小小少年聽到父親的話語,不知內心是何種感受。
但在這最無助之時,繼父趙玉吉給予了他毫無保留的溫暖與力量。
從日常生活到國外求學,巴圖總是能得到這個繼父全方位的支持。
或許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巴圖成長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
“雖然是繼父,但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我很多很多的東西,拼湊成我今天的價值觀。”
從巴圖對趙玉吉的感謝可以看出。
他給予的不僅是充滿愛的童年,還有足以影響一生的力量。
而在這時,英達這個親生父親在忙些什么呢?
03
與宋丹丹離婚后,英達迅速再婚、組建新的家庭。
他對小兒子英如鏑的寵愛,直接將巴圖甩出了“十萬八千里”。
從他取的名字“鏑” 與 “嫡” 同音,寓意 “嫡子”來看。
這無疑是對巴圖身份的一種忽視與貶低。
而在英如鏑的成長過程中,英達可謂傾盡全力。
英如鏑 3 歲時,英達大手一揮,斥資十萬元為他購置了一架鋼琴。
此后,英達經常不辭辛苦、耐心地陪伴在兒子身邊練習琴藝。
隨著英如鏑慢慢長大,他逐漸喜歡上了冰球運動。
為此,英達不惜花費重金,為兒子聘請國內頂尖的冰球教練。
不僅如此,英達對訓練裝備的挑選也極為嚴苛。
從昂貴的冰球桿,到防護性能一流的頭盔、護具,他都親自把關。
只為給兒子提供最安全、最優質的訓練條件。
還一度帶著英如鏑上綜藝秀父子情,甚至放言 “帶小兒子照片上太空”。
為了培養小兒子的冰球愛好,不惜賣房賣車、背負高額債務。
與對巴圖的不管不顧形成了鮮明且刺眼的對比。
現如今的英達,不只是年歲漸長還是突然幡然醒悟。
竟在多年后開始向巴圖示好,甚至有“血脈相連”的說辭。
或許中國傳統觀念中的“隔代親”致使他想“含飴弄孫”。
但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想法終歸要打水漂。
成年后的巴圖,憑借自身努力,在演藝事業上穩步前行。
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滿,他與妻子王博谷恩恩愛愛,育有兩個可愛的兒子。
面對父親英達多年后想要“認孫子”的說辭,巴圖冷靜而理智。
一句 “沒必要,無所謂,不至于”,盡顯他的豁達與對過往傷害的釋懷。
甚至,巴圖將兩個兒子的姓氏都改為 “宋”。
這一舉動,看似是對英達的一種回擊,實則更像是他對自己家庭新的定義與守護。
他要給兒子們一個充滿愛與溫暖、沒有過往傷痛的成長環境。
如今,英達或許已意識到親情的珍貴,試圖修復與巴圖的關系。
可曾經那些被他親手撕裂的親情紐帶,又豈是輕易就能重新連接的?
巴圖已經在沒有父愛的日子里堅強長大,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這段父子之間的糾葛,就像一面鏡子。
映照出人性的復雜、親情的脆弱。
也時刻提醒著人們,在家庭關系中,責任與陪伴永遠不可缺席。
一旦錯過孩子的成長,留下的可能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