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志愿的時候選專業真的是讓所有家長都頭疼的事兒。為啥這么說呢?
有句話講得好,“專業決定職業類型,分數決定院校層次”。整個志愿填報過程中,咱們能主導的是分數嗎?
其實不是,咱們國家的大學分985、211,還有雙一流大學,然后一本重點、一本公辦、二本公辦、二本民辦等等。所謂分數決定院校層次,就是高考分數一出來,基本上你能上啥層次的大學就定下來了。
所以我們常開玩笑說,考550分和560分沒啥區別,因為都上不了211大學;考530分和510分差20分,可不見得530分的以后工資待遇就比510分的高,這可是不爭的事實,大家不得不承認。
嚴格來講,報志愿其實就是做選擇。在整個報志愿過程中,咱們能自由選擇的就兩樣東西,一個是專業,另一個是城市,學校基本是分數定好的。比如說考了630分,要不就選個中底部的985,要不就挑個好點的211;要是考了580分,要么選普通一本公辦里的特色院校,要么就選個底部的雙一流大學。
那選專業要不要遵從孩子的興趣呢?家長們,我先問你們個問題,你們平時最喜歡吃的菜是啥?聽到這問題,你們心里是不是馬上就有答案了?像啤酒鴨、水煮魚、燒烤啥的。
為啥問這個呢?這就是大家在飲食方面的興趣愛好呀。你們回答的時候,是不是因為吃過水煮魚、燒烤這些,所以才能說出喜歡吃啥。但要是換個角度,去問孩子“兒子/女兒,想好以后想學啥專業了嗎?跟爸媽說說”,這時候孩子咋想呢?
一個18歲的孩子,還沒步入社會,小學、初中、高中學的都是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歷史、地理、政治這些基礎學科。在我看來,所謂興趣,得是嘗試做不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能帶來愉悅、快樂的感覺,或者突然就特別喜歡干某件事,這才叫興趣。
可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沒學過計算機,沒接觸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不懂人工智能,甚至連法學的法條都沒碰過,審計的資產負債表都沒看過。沒經歷過這些,讓孩子怎么回答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呢?
假設你問孩子以后想學啥專業,孩子說想學計算機,你再反問他,“那你知道Python編程和Java編程有啥區別嗎?”要是連這問題都答不上來,就好比有人說喜歡炒菜,卻連油和醬油都分不清,那孩子說喜歡某個專業又有多大意義呢?
孩子說喜歡法學,可連經濟法、民商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有啥區別都不知道,法考考多少分也不清楚,這時候說喜歡法學,能信嗎?
所以90%以上的家庭,根本沒辦法從興趣來判斷孩子喜歡啥專業。很多家長所謂的開放、自由,讓孩子自己考慮以后干啥工作,美其名曰為孩子負責,可實際上,讓孩子在沒經歷過的領域選專業,他們根本就不懂啊。
咱們很多家長還會犯個錯誤。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數據,專業一共有816個。好多家長就一頭扎進這816個專業里,今天聽這個直播間,明天聽那個直播間,這樣永遠都出不來。其實選專業的邏輯應該是用排除法。雖然不知道最喜歡哪個專業,但通過描述專業的工作環境、場景,或者結合孩子的優勢學科,就能判斷孩子對這個專業喜不喜歡,有沒有優勢。
咱把這816個專業按照文理分科來看,選科是物化生、物化地的理科生,能報的專業是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文科家長,選科是歷政地、歷政生,或者物理、生物、地理,物理不選化學的,能報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哲學和教育學。
先講理科生。選課是物化生、物化地的,理論上既能報理工農醫,也能報經管法文這些文科專業。比如說報志愿,可不能第一個大學填理工高校,第二個填師范高校,第三個填法學院,要是被第一所大學錄取學理工科,第二所大學錄取當老師,第三所大學錄取從事法務工作,這肯定不行。得先想好到底是讀理工、師范還是法學。所以理科生要先想清楚,是干理工農醫的活,還是跟文科競爭,報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這些。這就是先把理工科和文科分開。
要是考慮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就得做排除法。先問自己愿不愿意當醫生,或者從事醫護、醫技類專業,像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麻醉學、兒科學、精神醫學、醫學影像學等等。但注意,不能直接問孩子“兒子/女兒,你喜歡當醫生嗎?”
這就好比問“滿漢全席里有道菜叫蒸熊掌,你喜歡吃嗎?”你都不知道滿漢全席有啥菜,更沒吃過蒸熊掌,咋回答呢?
孩子也沒當過醫生,同樣沒法回答。所以要反過來問,問孩子對醫生這個職業是不是特別討厭、厭煩。只要孩子不是特別討厭,就可以把這類專業作為備選之一。選專業得有備選一、備選二、備選三,用排除法嘛。要是考慮醫學,就把它放進備選專業庫。
再看農學,農學專業一般跟動物或植物掛鉤。跟動物相關的有動物醫學、動物科學、水產養殖;跟植物相關的有園林、園藝、生物育種等等。但不管是中國農業大學,還是地方的江西農業大學,跟植物掛鉤的專業得下地,跟動物掛鉤的工作環境一般都臟亂差。
比如學動物醫學,以后可能進養殖場或者寵物醫院,寵物醫院工作環境雖然看著干凈,但工作中因為動物排泄物等原因,實際也不咋地。當然也有可能進農科院、農科所,不過想拿到15萬以上工資待遇,起碼得碩士、博士起步,而且這個專業對化學和生物要求比較高,往上關聯生物,往下關聯化學,所以生物化學得不錯的孩子學這個比較合適。
同樣問問孩子是不是特別討厭農學相關專業,如果不討厭,就放一個或者兩個進備選;要是討厭,就直接排除。
接著是理學,理學主要是基礎學科,像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化學、應用化學、生物科學、地理科學等等。理學是在高中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基礎上,到大學深入研究。比如高中數學學函數、三角函數、立體幾何、導數,大學就學高等代數、線性代數、復變函數。
學理學得滿足三個前提:
一是院校層次至少211以上,不然學校老師不夠優秀,教得不好,咋能學懂、好就業呢?;
二是以后想當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老師,可以選理學;
三是雖然考不上211,但偏科,比如570分,數學能考125,物理能考85,這種情況也能考慮理學。要是這三個條件都不符合,那就只能排除理學了。
剩下就只有工科啦。工科在家長們眼里就是一技之長,包含計算機、自動化、機械、電氣、能源與動力、航空航天、化工、輕工等等專業。家長們可能會問,孩子數學不太好,只有100分,物理60分,學工科能學明白嗎,能拿到1萬元工資待遇嗎?
咱得知道,咱們國家14億人口,月工資能超過1萬的只有10%,別老想著互聯網大廠30萬年薪,那起碼得985本科起步,能達到985學歷的,也就占全國前3%甚至1.5%。所以啊,想通過學工科專業拿高工資,得看在產業鏈的哪個位置。所有專業對應的產業分上游、中游和下游。
上游搞產品迭代和技術研發,像4G換5G,用C919迭代波音,這起碼得985、211的碩士、博士起步;上游弄好后,中游就是大膽復制生產、批量制造和應用,本科生和碩士生干這活;產品和技術覆蓋下去后,下游就是維護維修保養和調試,本科生和專科生做。
所以工科肯定能就業,工資高低和大學層次、個人努力有直接關系。要是一個專業努力就能拿高工資,那它不就是好專業嘛。選工科專業,如果對專業了解多,可以在里面挑,比如就考慮計算機、微電子或者人工智能;要是不太了解,有個原則叫選寬不選窄。像計算機能應用到各個行業,機械能用于工業制造、車輛、船舶、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里的通訊工程也能用于各個行業,寬口徑專業意味著本科畢業后能到各個行業就業;窄口徑專業,比如紡織工程,就主要對應紡織行業。
所以不太了解專業的話,本科就選寬口徑專業,像計算機類、機械類、自動化、電氣電子信息類、能源與動力、儀器類等等,把這些作為備選,再根據分數看能上啥大學,這大學有沒有招生計劃,哪些學校的這些專業是優勢專業,以及這些專業和本省支柱產業是否匹配,比如廣東和江蘇電子產業是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專業在這倆省可能就好就業。
所以選工科專業要考慮多個維度。而且別定死某一個專業,如果考慮醫學和工科,就做一套醫學方案和一套工科方案;高分段考慮理學和工科,就做一套理學方案和一套工科方案;考慮農學和醫學,就做一套農學方案和一套醫學方案。為啥呢?
定好專業大類后,具體學啥專業,還得看在哪個大學、哪個城市學,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后,再反饋到專業選擇上進行調整,這就是理工科選專業的方法。
下面講講文科類選專業。文科專業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是不是感覺很難選?
其實也不難。歷史學、哲學和教育學,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會主動考慮。教育學里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這三個專業能培養老師,小學老師、早教幼教、學前老師以及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要是考慮這些,就放進去,不考慮就可以排除。
這樣一來,文科主要選擇可能就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和文學這幾個方向里。經濟學里熱門的有金融學、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管理學里熱門的有人力資源、會計、審計、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法學里熱門的就是法學和知識產權;文學里熱門的有漢語言文學、小語種以及新聞類。
文科選專業,如果定了這四個方向,就得給喜歡的專業做個123456的排序。比如說,除了山東、浙江、河北、重慶、遼寧、貴州和青海,很多省份報志愿都有調劑,你說法學好,第一專業填法學,后面就不管了可不行。
所以文科就是先把喜歡的專業挑出來,按照個人喜好排序,比如文科選擇方案可以是第一法學,第二會計審計,第三金融學,第四財政學,第五師范,第六漢語言文學。然后把這些專業帶入到現在分數能上的學校,看哪些學校有招生計劃,篩選出中意的學校,再根據這些學校的地域、層次等信息,反饋到專業排序里,看是否要調整。
總結一下,報志愿重點在“報”,里面有學校、地域、碩士點、博士點等很多信息,不能光盯著專業想,得動起來,不然永遠不知道孩子適合啥專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