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17:14 | 來源: 中國網
今年1至4月,全國鐵路建設高歌猛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7億元,同比增長5.3%。這一亮麗的數據,彰顯了鐵路建設領域的蓬勃活力,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定力與發展智慧。
鐵路投資彰顯“穩增長”戰略定力。鐵路建設投資的持續加碼,是觀察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窗口。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的當下,鐵路以5.3%的投資增速釋放出強勁動能,是“適度超前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戰略的精準落地。鐵路通過乘數效應撬動鋼鐵、水泥、機械制造等上下游產業鏈,形成“投資-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中國鐵路聚焦“聯網、補網、強鏈”靶向發力,在川西高原架起發展天梯,在黃土高原鋪就致富通途,讓鋼鐵動脈成為貫通城鄉的血脈經絡。數字背后更體現了鐵路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的發展智慧,在投資結構的持續優化中,從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鐵的軌道鋪設,到成都至宜賓高鐵天府站的完美收官,不僅填補了西部路網空白,更構建起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現代化鐵路網,讓曾經的“經濟洼地”逐步轉變為“發展高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科技賦能激活路網發展內生動力。觀察中國鐵路建設版圖,西部地區的加速追趕尤為矚目。成都局近10%的投資占比,映射著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層邏輯。當青藏鐵路延伸線挺進羌塘草原,當川藏鐵路挑戰工程極限,基礎設施正在改寫“胡煥庸線”兩側的發展落差。通過構建“軌道上的城市群”,讓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使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雙循環”的戰略支點。從智能勘探系統的精準定位,到隧道掘進機的毫米級操控,從BIM技術的全周期應用,到5G+工業互聯網的實時監控,科技創新正深度重塑鐵路建設的傳統模式。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中國高鐵完成了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華麗蛻變。新時代鐵路建設已超越單純的速度追求,升華為科技創新、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系統工程。
戰略支撐塑造開放發展新優勢。翻開中國鐵路建設版圖,一條條鋼鐵動脈正在勾勒出國家發展的戰略骨架。雄安新區至商丘高鐵的建設,將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中原城市群緊密相連;廣州至湛江高鐵的延伸,讓粵港澳大灣區與北部灣城市群實現同頻共振;西安至延安高鐵的推進,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些用鋼軌編織的紐帶,成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在路網上的具象化呈現,更是“全國一盤棋”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鐵路建設向東,沿海高鐵通道串聯起世界級港口群;向西,中歐班列馳而不息;向南,泛亞鐵路互聯互通;向北,高鐵網絡拉近了與歐亞大陸的距離。這種立體化的交通網絡,不僅重構著中國的經濟地理版圖,更在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中國鐵路建設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奮。當鋼鐵長龍穿山越壑、跨江追云,時空距離在重構、發展能級在躍升、文明進步趁時推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鐵路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壯麗篇章。
(來源:中國網作者:李紅紅 吳穎)
【責任編輯:郭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