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湯敏如 周洋
木欖樹新芽初綻,秋茄樹花穗低垂,白鷺掠過霞光染紅的海面……南海之濱的珠海淇澳紅樹林保護區,在盎然春意中煥發著勃勃生機。日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檢察院與江門市新會區檢察院的公益訴訟檢察官再次來到這里,見證新種植的250棵木欖樹為這片濕地增添的綠色生機。這片由司法智慧澆灌的綠意,正生動訴說著一個關于法治守護生態的故事。
生態修復責任誰來擔?
跨區域盜挖催生司法難題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生態系統于一體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棲息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種群,更保存著海島黃楊、羅漢松等珍貴天然紅樹林群落。但近年來,受“海島盆景”收藏熱影響,不法分子盯上了這些被稱為“海岸衛士”的紅樹林群落。
2024年初春,一起野生樹木盜竊案引起了珠海市香洲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的注意。戴某等7人在珠海擔桿島盜挖206株珍稀植物,運輸途中被江門海警截獲。經鑒定,涉案植物包含海島黃楊、羅漢松等珍稀物種,價值達到了盜竊罪起訴標準。案件隨后被移送江門市新會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生態受損地在珠海,案件管轄權在江門,依據法律規定,如果案子判了,犯罪分子繳納的罰金不會用于異地生態修復。”香洲區檢察院檢察官佘鵬表示。
如何破解這一困局?佘鵬想到了2023年3月由珠海市、中山市、江門市三地檢察機關會簽的《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區域協作的意見》。“《意見》明確了三地檢察機關在案件管轄、線索移送和反饋、調查取證、案件會商等方面加強協作配合。這起案件中的難題是否可以依托公益訴訟區域協作機制加以解決?”佘鵬說,協作機制雖已建立,但并沒有先例可循,還需要共同探索。
為充分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職責,香洲區檢察院決定主動跨城聯動,與新會區檢察院共同探索公益訴訟跨區域異地賠償方案。
海島生態損失的賬怎么算?
替代性修復另辟蹊徑
能否對這起野生樹木盜竊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是首要問題。
“該案中戴某等7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盜挖珍稀植物,數額較大,應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多數情況下,盜竊罪侵害的法益主要是財產權,不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很少會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新會區檢察院檢察官盧怡表示,但是該案的特殊性在于被盜植物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其損失已構成公共利益損害。“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刑事案件中若公共利益受損,檢察機關可以單獨或附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對盜竊公共設施或者文物保護設施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先例。”盧怡說。
隨著探討的逐步深入,香洲區檢察院和新會區檢察院達成共識,以屬地修復為原則辦理該案。隨后,辦案檢察官對戴某等7人充分釋法說理,促使其深刻認識到自身違法犯罪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戴某等7人均自愿認罪認罰,并表示對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進行修復賠償。
新的問題隨之出現——被損害的生態環境如何修復?生態修復賠償金又該如何計算?檢察官了解到,被盜挖的珍稀植物已經失活,無法復種,且海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海島黃楊、羅漢松等植物對生長條件要求苛刻、成活率低,簡單原樣復種效果有限。
經過深入研究,兩地檢察機關提出替代性修復方案:在生態功能相近的區域,種植更具適應性的紅樹植物,實現“異地補植、恢復生態、總體平衡”的修復效果。依據該方案,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根據被盜挖植物的數量、品種和受損的生態情況,制定了科學的修復方案,評估出8.2萬余元的修復費用。
2024年6月,在兩地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官和“益心為公”志愿者的見證下,戴某等7人與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簽訂公益訴訟賠償協議,當場支付8.2萬余元修復費用。2024年10月,法院以盜竊罪判處戴某等7人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至一年二個月不等,各并處罰金。同年11月,在香洲區檢察院的監督下,該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利用生態修復費用種植了250棵木欖樹,完成被損害生態環境的替代性修復。
“后半篇文章”怎么寫?
以個案辦理推動系統治理
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夕,珠海市、江門市檢察機關組織了一次“回頭看”活動。活動現場,檢察官欣喜地看到補種的紅樹生長良好,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生態功能逐步恢復。“該案的生態修復效果超出了預期,為辦理跨區域破壞生態環境案件的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江門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保護海島生態,不僅要懲治犯罪、修復生態,更要加強源頭預防、綜合保護。香洲區檢察院檢察官以辦理該案為契機,依托珠海市檢察院研發的“珠海檢察衛星遙感法律監督模型”,通過現場走訪、無人機航拍等方式,發現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灘涂區域長期存在非法捕撈活動,破壞了海島和紅樹林生態系統平衡,違反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
2024年4月,香洲區檢察院對負有監管職責的部門進行行政公益訴訟立案,并組織磋商交流。同年5月,該院向有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強化協同履職,推進保護區的綜合治理。收到檢察建議后,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4次,清理違法搭建的蠔排、“灘邊罟”5600米,查扣涉漁“三無”船舶220艘,并建立執法協作機制,加強科技巡查力度,形成長效保護機制。
為進一步守護這片綠色瑰寶,珠海市檢察院、香洲區檢察院和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聯合簽訂《關于建立紅樹林和獼猴保護協作機制的意見》,在珠海淇澳紅樹林保護區和擔桿島獼猴保護區分別設立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打造齊抓共管、協同共治的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護新格局。
如今,漫步在珠海淇澳紅樹林保護區,新植的紅樹幼苗在海風中搖曳生姿。這些綠色的生命,不僅修復了海島“傷疤”,更勾勒出以檢察之力守護美麗中國的生動圖景。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