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橫琴觀鳥邀請賽系列活動在橫琴國家濕地公園舉行。 南都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橫琴觀測到的鳥類。 橫琴濕地供圖
詹肇泰,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主管環境科學專業。
廣東省/珠海市數據科學與技術交叉應用重點實驗室成員,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生態保護及修復范疇專責小組委員。
科研方向包括:景觀生態、鳥類生態、海草床和風水林生態、環境教育等。
草叢間隨處可見堆積的碎屑枯葉、石塊;幾處“水坑”式的淺塘,一些水生動物活躍其中;公園中央的好幾處小島,不見植被,只有裸露的灘涂……走進橫琴國家濕地公園(二井灣),這里的“人造景觀”似乎越來越少,“野性”越來越足。
5月10日,2025橫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論壇暨自然教育論壇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詹肇泰“揭秘”了濕地公園“越來越野”這一現象背后的生態理念。
南都記者獲悉,近年來,橫琴國家濕地公園不僅越來越受到市民、游客的喜愛,也成為越來越多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截至2024年底,合作區已記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2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7種。
從園藝轉為生態
越接近自然,效果就會越好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橫琴島西側、天沐河與磨刀門河口交匯處,與澳門的生態保育區同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重要節點。憑借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不斷優化的生態環境,這里已成為眾多候鳥長途遷徙的“中轉站”和理想棲息地。
如何在這個候鳥遷飛線關鍵的“踏腳石”位置做好生態修復,成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生態建設的重要議題。
但在幾年前,如何做好濕地的生態修復,仍存在著不小爭議。2022年下旬,詹肇泰受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委托,為橫琴濕地提供科學生態管養方案的全面設計與指導。此前,公園的管養思路多半是市政公園管養思路,重點在于設施建設、園藝打造。
詹肇泰來自香港,他和團隊主張要用“自然本位”的觀念,找到濕地生態的“真實密碼”。
“一開始,不少人不理解,為什么不去打造漂亮的景觀,而是把很多環境搞得像無人打理一樣。”詹肇泰講述,“如果是一個平常的市政公園那沒什么,但橫琴國家濕地公園是需要在這里融入自然教育功能的。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何最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讓自然教育能深入人心。”詹肇泰認為。
“我們的修復理念是,越接近自然,管養效果就會越好。”詹肇泰解釋,他和團隊給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管養建議,就是基于自然——采用Nature-based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讓濕地公園成為自然演替的一部分,從而孕育出更多樣化的動植物物種,提升生物多樣性。
不除雜草、不用化肥
從動物、植物的視角來做改變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并非不需要人的加入,反而是要做好人為干預。”詹肇泰介紹,“比如到了晚上,我們就需要調低燈光,因為燈光影響很多動物的遷飛,尤其是候鳥,同時也影響昆蟲的生活?!闭舱靥┡e例道,燈光、聲音都是需要關注的細節。建設友好型城市社區,需要保護昆蟲和鳥類,與它們和諧共處。
另外,更多的是需要“有所不為”的智慧。比如,在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團隊主張“不除草、不用農藥和施肥”,“如果有昆蟲吃葉,那么由它吃?!闭舱靥┓窒淼溃瑵竦毓珗@甚至“不除雜草”“盡量減少食用水灌溉”,在他們看來,雜草也是“寶貴的資源”,同時使用天然雨水來灌溉,這樣可以修復土壤,以提升整體食物源,包括枯葉、枯草、臺風摧殘的樹干,都在濕地中進行保留。
詹肇泰介紹,團隊需要做的,一方面要管控外來入侵物種。比如管理好城市中的流浪貓和狗,防止它們傷害到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還有比如福壽螺這類入侵物種也需要及時進行人為清理。
另一方面,需要構建一些新的“生境”。如為了促進水生群落的形成,公園內打造了幾處“淡水淺塘”。為了讓部分鳥類有更多的棲息覓食空間,管養團隊將原來幾處覆蓋植被的小島改成了裸露灘涂,并將灘涂和島的邊界用泥土重新覆蓋。“我們發現,一些不常出現的鳥類開始在灘涂內出現,隨著這些裸露灘涂的面積越大,鳥類的數量也越來越多?!?/p>
此外,濕地公園還特別引進了超過100種鄉土物種,“我們期待引進的鄉土物種能夠被人們發現、喜愛?!闭舱靥┱f。
“野地”越來越多
珍稀野生鳥類紛紛來此棲息
幾年來,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發生了跨越式的變化。市政景觀越來越少,遍布野花、野草的“野地”越來越多,昆蟲、鳥類和其他動物越來越多。眾多鳥類選擇了這里,無論是赤頸鴨、鳳頭潛鴨、斑背潛鴨、鶚等野生鳥類,還是黑臉琵鷺、東方白鸛、黃胸鹀等珍稀鳥類,在橫琴濕地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截至2024年年底,橫琴共記錄了鳥類257種,占據珠海市鳥類記錄總數的70%以上,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0種。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的‘野’,不是無秩序的‘野’,而是越來越有秩序的‘野’。”詹肇泰也期望,越來越多的琴澳居民、游客能發現它的“野”。
橫琴生態活動頻頻出圈 觀鳥賽每年吸引數萬人
5月10日,2025橫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論壇暨自然教育論壇舉行,大灣區專家學者、學生團體及社會代表,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教育展開深度交流,探討如何通過創新實踐推動公眾生態意識提升,助力琴澳與大灣區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橫琴國家濕地公園作為大灣區自然教育的重要實踐地,近年來通過研學課程、生態體驗等活動吸引澳門與珠海學生參與,生態活動頻頻“出圈”。
合作區建成首條自然教育徑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下稱“城規建局”)積極推動生態環保的科普教育及宣傳工作,旨在引導社會上的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個人提升生態保育意識,從而加入到保護環境的社會議題中。通過教育和參與兩種方式,提高公眾對濕地生態系統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同時促進粵澳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城規建局在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作中,成功建成合作區首條自然教育徑——二井灣濕地公園自然教育徑,該自然教育徑免費向公眾開放,沿線設置紅樹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昆蟲、鳥類、水獺等五大科普主題,內含科普解說牌、觀鳥亭、昆蟲箱、草地教室等,全方位展示二井灣濕地公園的動植物資源相關知識,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自然學習與體驗的絕佳場所。
“觀鳥賽”等活動吸引數萬人
2024年3月正式啟用的濕地科普宣教中心,因應濕地內豐富的自然資源,設計包括參觀導賞、研學課程、講堂、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多元生態活動,滿足學生、親子家庭、社會公眾不同人群的需求。這些設施為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的寶貴場所,為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
“我們希望通過舉辦多元化的活動能夠聯動學生團體參與生態修復,將課堂延伸至濕地實踐。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生態保育教育顯得尤為關鍵,因為對他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就是為未來培養具備環保意識、主動肩負環保責任的新一代公民,從而有效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背且幗ň稚鷳B環境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橫琴每年都會舉辦的“橫琴自然周”“橫琴觀鳥邀請賽”等品牌主題活動,吸引數萬名公眾參與,推動自然教育從個體行動升級為全民行動。
以“橫琴自然周”為例,自2024年起提出“萬樹計劃”的核心目標,在活動期間于合作區內種植一萬棵樹苗,在一年內種植十萬棵樹苗。
除了邀請市民到橫琴植樹,亦不時邀請市民對植下的樹苗進行護理,加深市民和這個地方的感情聯結。橫琴自然周活動自第一屆以來吸引12.5萬人次參與,包括3.5萬人次澳門市民。
拓展“自然教育+”模式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自然教育需突破傳統課堂,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城規建局計劃拓展“自然教育+”模式:開發“小小科學家體驗”等特色體驗活動,進一步完善橫琴自然公園科普設施建設;推出濕地主題文創、科普出版物,并通過公眾號“橫琴濕地”持續傳播生態知識。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自然教育生態圈,為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踐范本。
橫琴工作室 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朱鵬景 趙雨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