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賢帶路紅軍脫險
1934年,3000名紅軍在河南盧氏縣面臨敵軍包圍。一位名叫陳廷賢的年輕賣貨郎主動帶路突圍。陳廷賢1911年生于山西貧苦家庭,13歲時為幫家計,開始挖鹽販鹽,后來在河南盧氏縣定居,學會糕點手藝后轉行賣糕點,常在豫陜交界山區活動。
陳廷賢助紅軍成功突圍
陳廷賢挑擔去陜南時遇到一名求助的紅軍戰士,得知他是程子華軍長的手下后,因他們是山西老鄉,陳廷賢決定幫助他們。為迷惑敵人,紅軍讓手槍團制造從朱陽關入陜的假象,而主力部隊則隨陳廷賢向西前進。經過三天三夜,紅軍在陳廷賢帶領下成功突圍。盡管紅軍愿付200塊大洋酬謝,陳廷賢拒絕了。程子華于是給他寫了張蓋章的字條,作為他貢獻的證明。
紅二十五軍的創立者陳廷賢
在長征低潮時,陳廷賢帶領的紅軍隊伍建立了唯一的鄂豫陜根據地,成為長征中人數最少且最先抵達陜北的隊伍,即紅二十五軍。該隊伍后來出了97位開國將軍。若非陳廷賢,他們可能難以幸免。
陳廷賢因帶路被民團囚禁,但無證據下被迫釋放。1940年,他回鄉結婚并定居盧氏縣。日軍占領盧氏后,燒殺搶掠,陳廷賢保存的一張重要字條也毀于戰火。
陳廷賢的真實身份與認可
新中國成立后,陳廷賢多次申請入黨,并提到一張被燒毀的字條。因此他被指責“編造歷史”,從此不再提及給紅軍帶路的事。
1985年,幾位自稱來自中央軍委的人到訪,證實了陳廷賢帶路的事實。原來,中央從未忘記他的貢獻,只是當年記錄時誤寫為“陳廷獻”。遺憾的是,陳廷賢在前一年去世,臨終仍念叨字條。根據其遺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縣委黨校公墓,并立碑紀念,家人也得到妥善安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