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縣坐落于河西走廊張掖市東南部,祁連雪峰巍峨,黑水河蜿蜒流淌,這里不僅山水靈秀,更以淳樸民風聞名。1937年初,紅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時途經民樂,在倪家營子、梨園口、康隆寺等一系列戰斗后,有很多西路軍將士再次路過民樂縣,得到了熱情善良的民樂老鄉幫助,有部分失散紅軍戰士在老鄉幫助下,留在了民樂生活一生。1949年解放后,據統計,生活在民樂縣的西路軍失散老紅軍有34人,他們的情況簡介如下。
位于張掖高臺縣西路軍紀念館,圖片來自網絡
1、向如沛,也寫為向汝沛,男,出生于1919年,籍貫:四川省蒼溪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89師267團通訊員,西路軍失敗后被俘,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城關鎮。查詢蒼溪縣參加紅軍資料,蒼溪縣參加紅軍有3萬人,西路軍失敗后從河西走廊回到家鄉蒼溪的失散老紅軍有204人,蒼溪籍西路軍失散老紅軍包括向如沛在內,更多是沒有回到四川,分散全國各地。
向如沛在1937年3月梨園口戰斗后,隨30軍向祁連山轉移,在康隆寺戰斗中被俘,押送張掖城內南城巷車馬店關押,后押送西寧路經民樂三堡時被一位老人藏在他家草房的草里面而得救。向如沛就在民樂乞討求生,被好心的順化鄉南泥溝老農何有善收留,后陸續到此失散紅軍有十七八位,何家窮解決不了吃飯問題,他們就又離開四處乞討。1939年夏天,向如沛在曹營村討飯,因是外地口音,被國民黨兵抓到縣城關押,遭受嚴刑拷打一千多棍,直至血肉橫飛昏死過去,并被割去左耳朵拋棄到北教場。
幸運的是縣城東門外的田明安老人進城后發現向如沛還活著,就回家叫兒子、女兒將赤身裸體的向如沛抬到了土地廟,一家人輪流為他端茶送飯,清洗傷口,精心照顧達八個多月。向如沛傷口愈合能走動后,田明安老人又指點他到祁連山上靠挖藥、抓旱獺、背煤來躲避抓捕,維持生計。向如沛生活上稍有寬余后,經常下山看望救命恩人,田明安老人也覺得他忠厚老實、知恩圖報,就將女兒田桂芳嫁給他,后來向如沛夫妻就生活在縣城。向如沛晚年回憶,時常念到“民樂人民是我的親人”。
民樂縣美麗景色,圖片來自網絡
2、陳達新,男,籍貫:四川省營山縣(之前誤寫為云山縣,四川沒有云山縣,可能是口音所誤,應該是四川南充市營山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25師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豐樂鄉(現豐樂鎮)。
3、宋道成,男,出生于1904年,1958年去世,籍貫:安徽省,鄂豫皖老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74團三營連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豐樂鄉武城村。
4、徐得富,男,出生于1907年,1980年7月去世,籍貫:四川省達縣(老達縣現分為四川達州市的通川區、達川區),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89師3營9連班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豐樂鄉武城村。
5、許尚積,男,出生于1911年,1985年8月去世,籍貫:四川省達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88師263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豐樂鄉武城村。
6、任淑貞,女,出生于1918年,1973年10月去世,籍貫:四川省達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婦女獨立團排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洪水鄉城關村。
7、李培成,男,出生于1922年,籍貫:四川省江油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醫院護理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洪水鄉黃青寨村(現洪水鎮)。
西路軍失敗后,年僅15歲的李培成被俘后被送到民樂民團團長趙良圣家當長工,天天喂牲口、挑水、拾糞,吃趙家剩下的飯、糊鍋巴,人人都知道他是共產娃。后趙良圣見他老實本分,干活麻利,就認他當干兒子,其實有把他當免費勞力的意思。后民團解散,趙良圣也沒以前有勢力,馬家軍搜查紅軍風聲小了很多,趙良圣就將李培成名字改成趙培成。過了幾年,趙良圣給李培成找了一位年長他兩歲的女子當媳婦,辛辛苦苦干農活維持一家人和家道中落的趙良圣夫婦生活。1949年解放軍到民樂后,李培成非常高興,恢復了原名,并且分到了土地,舒心地在黃青寨村生活。解放后,李培成曾經設法聯系在四川老家的親人,不知他聯系上親人沒有,回過四川沒有?
8、張龍靖,男,出生于1919年,1967年去世,籍貫:四川省營山縣(之前寫為云山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27師77團通訊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洪水鄉蘇家莊村。
9、張威,男,出生于1904年,籍貫:甘肅民樂縣洪水鄉,參加紅軍在長征、西路軍時期任5軍3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洪水鄉新豐村。(5軍就是中央紅軍紅5軍團,編入紅四方面軍時改稱5軍,下轄37團、39團、43團、45團,張威登記3團可能是43團,他有可能是參加寧都起義的老紅軍。)
10、李逢嗣,原名曾文儉,男,出生于1922年(有記1923年),1987年去世,四川省遂寧縣安居壩人(現遂寧市安居區安居鎮),1933年7月11日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5軍21師3團團長通訊員(李逢嗣記憶有誤,5軍下轄13師、15師,可能是15師所屬43團),西路軍失敗后被俘,1938年在高臺被俘途中逃跑,路過民樂縣時因連夜逃跑,摔下山崖,雙腿傷殘,幸被中學教師李興俊搭救收留,解放后住民樂縣洪水鄉新豐村。
李逢嗣原名曾文儉,他那天晚上摔下山崖爬到六壩鎮四壩村李興俊家門口昏迷,第二天一早李興俊開門發現并把他救回到家里養傷。兩人接觸中,李逢嗣聰明伶俐,會寫字、會唱歌,李興俊非常喜歡他,把他認為義子并改名。1938年秋,李興俊將李逢嗣送到洪水學校讀書,過著安定的生活,但李逢嗣還是想回八路軍中去。1940 年冬天,18歲的李逢嗣從學校偷跑出來向東去找八路軍,在蘭州被攔截下來,編入蘭州干訓團軍事大隊訓練。1941年,李興俊得到消息后托人請托將李逢嗣接回民樂。1945年李興俊逝世后,李逢嗣因是共產娃被逐出李家,在一牧場放牧為生。建國后,他與樊菊英成家,定居在新豐村,在民樂縣先后任隊長、偵察員、科員、保管員、商店經理。現在川陜蘇區根據地巴中市將帥碑林有李逢嗣簡介,以紀念這位在外地生活多年的四川兒女。
11、趙登云,男,出生于1919年,籍貫:陜西省,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騎兵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解放后遷山丹軍馬場。
12、樸永祥,男,出生于1923年,籍貫:四川省宣漢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5軍看護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六壩鄉六壩村(現六壩鎮)。
13、土文斗,男,出生于1916年,1981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廣元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1軍93師276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六壩鄉西上壩村。
14、郭新文,男,出生于1922年,籍貫:四川省營山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27團政治處工友,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民樂縣城關鎮。
15、傅光明,女,出生于1915年,籍貫:四川省宣漢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1軍后勤部衛生隊分隊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民聯鄉郭家灣村(現民聯鎮)。
16、于新發,男,出生于1918年,籍貫:四川省儀隴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2部通訊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民聯鄉四家村。
17、李占丁,男,出生于1904年,1960年去世,籍貫:甘肅省西和縣,參加紅軍在西路軍時期任30軍268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民聯鄉太和村。
18、黃三明,男,出生于1914年,1987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儀隴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1軍264團一營班長、總部騎兵團戰士,西路軍路過民樂縣時戰斗中負傷,留在民樂,解放后住民樂縣南豐鄉邊莊村(南豐鎮)。
黃三明本在31軍,后調到騎兵團隨總部過黃河加入西路軍,1937年3月,攻打洪水城(現民樂縣城)戰斗中腿部負傷,留在永固鄉鄧家莊一個窯洞中養傷。因傷口惡化生命垂危,幸被鄧家莊農民周學賢發現救助,在周家父子精心養護下治好傷。后又被民樂民團抓到洪水城嚴刑拷打折磨,周家賣掉兩頭耕牛籌足50元銀元才將黃三明丟在倉院墻根。倉院附近居民曹斌每天讓家人給黃三明送飯充饑,過了5個多月后,東街住戶藏統德做了一對拐杖給黃三明,好讓他能站起來沿街討飯,后來他又在一位姓朱的鞋匠處學藝,能夠勉強維持生計。1947年,黃三明結婚到南豐鎮邊莊村,務農為生。
19、孫義海,男,出生于1918年,1968年去世,安徽省英昌縣下橋子區小店子鄉人(可能是現湖北英山縣,安徽沒有英昌縣,地名名稱變化,未查到下橋子區和小店子鄉),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紅四軍11師通訊員,1937年2月在臨澤倪家營子戰斗中被敵軍沖散,往東走時流落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南豐鄉炒面莊村。
20、劉萬其,男,出生于1904年,1962年去世,籍貫:四川省達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88師268團排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南古鄉柳谷村(現南古鎮)。
21、楊占奎,男,出生于1908年,1962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巴中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25師75團副營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南古鄉馬蹄村。
22、王桂蘭,女,出生于1915年,1988年1月2日去世,籍貫:四川省宣漢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后勤部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南古鄉馬蹄寨村。
23、王定芳,男,籍貫:四川省南部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獨立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三堡鄉(現三堡鎮)。
24、陳廷品,男,出生于1906年,1961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巴中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265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順化鄉舊堡村(現順化鎮)。
25、沈玉芳,女,出生于1914年,1978年去世,籍貫:四川省江油縣,1933年參加紅軍,1934年入黨,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衛生隊看護員、西路軍衛生隊排長,1937年3月在河西走廊梨園口戰斗中不幸被俘,受到馬家軍殘酷對待,遍體鱗傷昏死過去后,被遺棄在荒郊野外,幸被逃難路過的甘肅民樂人楊有芳所救,1938年他們結婚,后回到民樂生活,務農為生,解放后住民樂縣順化鄉青松村。現川陜蘇區根據地巴中市將帥碑林有沈玉芳簡介,以紀念這位在外地生活多年的四川兒女。
26、黃金蓮,女,出生于1920年,1985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儀隴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婦女獨立師一團班長,1937年1月參加高臺戰斗,高臺失守后逃散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順化鄉下天樂村。
黃金蓮在西路軍失敗時,年齡不到17歲,此后定居在民樂縣,1949年解放軍來到民樂后,她積極參加當地減租、反霸斗爭,1952年被選為村婦女委員,后當婦女隊長、生產隊長,并光榮入黨。興修水利時,帶領婦女像男同志一樣干重勞力,為民樂建設作貢獻,當生產隊長時,處處想著生產隊集體和社員利益。八十年代,當選為民樂縣擁軍優屬代表會議代表,全縣“三八”紅旗手和“五好”家庭代表。
27、陳玉蓮,女,出生于1919年,1983年去世,籍貫:四川省通江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婦女獨立團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新天鄉韓家營村(現新天鎮)。陳玉蓮生活在民樂縣,住在民樂縣韓家營子的孫振鐸幫了大忙,孫振鐸當時任洪水區區長,但他與馬家軍結有深仇,對紅軍有好感,他收留幫助了張保政、陳玉蓮、王根才等幾名失散紅軍。
28、王文清,男,出生于1921年,1984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巴中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267團通訊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新天鄉山寨村。
王文清到民樂縣時年紀很小,可能不滿16歲,他與12歲丐有安(同音字)和傅永選被沐化鄉山寨村(現新天鎮)李宗先、李孝先、李吉先3兄弟所救,1937年9月馬家軍搜捕流散紅軍,王文清不想連累李家兄弟,就要離開,李宗先堂兄李榮先知道后收留了他。此后幾年,為收留王文清3人,李家兄弟被敵人幾次敲詐勒索,債臺高筑,王文清3人也被抓。后來,傅永選和王文清逃了出來,又來到李宗先家,傅永選在李宗先幫助下回了老家,王文清就到李榮先家生活。過了幾年,李榮先幫助王文清與山寨村李孝蕓結婚成家,以后王文清生活在山寨村。
29、王根才,男,出生于1920年,1984年去世,籍貫:四川省中江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9軍27師政治部宣傳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新天鄉王什寨村。西路軍失敗后,王根才流落到民樂縣時,民樂縣韓家營子的孫振鐸大力幫助了他,并幫助他定居在王什寨村。
30、余海清,男,出生于1903年,1965年5月去世,籍貫:四川省廣元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73師219團排長,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楊坊鄉西朱村(現南古鎮)。
31、楊培華,男,籍貫:陜西省寧縣(可能是甘肅寧縣),參加紅軍在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1團3營戰士,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永固鄉(現永固鎮)。
32、張普開,男,出生于1916年,1976年去世,籍貫:四川省巴中縣,在家鄉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紅四軍師部通訊員,西路軍失敗后來到民樂縣,解放后住民樂縣永固鄉總寨村。
33、孫維周,男,出生于1902年,籍貫:安徽省,背井離鄉到四川幫工度日,在四川參加了紅軍,長征時任4軍10師28團連指導員,長征到甘肅后,某種原因沒有跟隨4軍往陜北,隨西路軍部隊過黃河,1937年3月梨園口戰斗被打散,后流落到民樂縣,解放后1952年從民樂縣回到原籍生活。
34、王樹全,男,出生于1903年,籍貫:河南省固始縣,1933年參加紅軍,長征、西路軍時期任30軍排長,1937年2月在倪家營子突圍時被敵騎兵沖散,流落到民樂縣南古鄉,在群眾掩護幫助下,幫工度日,解放后1952年從民樂縣回到原籍生活。
34名失散老紅軍中,僅孫維周、王樹全兩人因思鄉之情于1952年返鄉外,其余老紅軍都留在民樂,在名民定居。這些失散老紅軍對民樂老鄉的救命之恩感激不盡,對他們雪中送炭、樂于助人的高尚行為更是銘記于心。民樂人民對老紅軍的這份深情厚誼,也將隨著歲月流轉,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民樂縣豐樂鎮易家灣村景色,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