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香港《南華早報》一則獨家報道引發國際軍貿界震動,印度尼西亞政府正重新審視2022年與法國達索公司簽訂的42架“陣風”戰斗機采購合同,總價值81億美元的訂單面臨變數。
這一轉折的直接導火索,是5月7日印巴邊境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印度3架“陣風”的實戰結果,這場空戰不僅動搖了“陣風”的市場神話,也讓印尼陷入對國防戰略的深度反思。
印尼的空軍現代化計劃始于2018年,彼時,該國現役主力戰機包括33架美制F-16、16架俄制蘇-27/蘇-30,以及少量老舊輕型戰機,面臨機齡超30年、維護成本飆升的困境。
2022年2月,印尼與法國簽署協議,以單價1.9億美元引進42架“陣風”F4型戰斗機,首批6架計劃2026年交付,這一采購被視為印尼擺脫依賴美俄裝備、轉向歐洲技術的標志性舉措。
但合同簽署后爭議不斷,印尼僅支付了部分款項,剩余近7.3億美元的KF-21戰斗機聯合開發項目款項被擱置,引發韓國抗議。
最為關鍵的是,法國達索公司的交付進度緩慢,截至2025年5月,印尼僅確認接收3架“陣風”,遠落后于原計劃。
這種拖延在南海局勢升溫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危險,印尼空軍現役的蘇霍伊和F-5戰機亟需替代,但“陣風”的姍姍來遲讓雅加達陷入空防真空。
5月7日凌晨的克什米爾空戰,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巴基斯坦軍方公布的影像顯示,殲-10CE在預警機支持下,使用霹靂-15E導彈于180公里外擊落3架印度“陣風”。
盡管印度官方否認損失,但法國情報部門及美國官員私下證實了至少1架“陣風”被擊落。
這一結果徹底顛覆了國際軍貿市場的認知,“陣風”長期以“準五代機”自居,其RBE2-AA雷達和頻譜電子戰系統被宣傳為“非隱身戰機的巔峰”。
但實戰中,殲-10CE的氮化鎵相控陣雷達和AI輔助作戰體系展現出代差優勢,前者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配合預警機數據鏈,可在“陣風”雷達開機前完成鎖定。
印尼退役空軍將領蘇吉托在社交媒體直言,用三架殲-10的價格才能換一架陣風,這筆賬早該重新算了。
價格對比更為刺眼,印尼采購“陣風”單價1.9億美元,而巴基斯坦引進殲-10CE裸機價格僅5500萬-6000萬美元,且包含三年后勤保障和備用零件。
若考慮體系配套成本,差距進一步拉大,印尼現有美俄裝備與“陣風”數據鏈不兼容,需額外投入數億美元整合,而殲-10CE可與印尼已裝備的中國防空系統無縫銜接。
印尼的猶豫絕非偶然,該國國防采購長期受大國博弈牽制,2022年放棄采購俄制蘇-35后,美國立即批準向其出售36架F-15ID,試圖平衡法國影響力。
此次“陣風”危機中,印尼國會國防委員會成員戴夫·拉克索諾一方面強調“不能因單一事件否定武器性能”,另一方面也承認需重新評估訂單合理性。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國防自主性訴求,印尼2024年國防預算僅32億美元,卻要同時負擔“陣風”采購、KF-21項目欠款及海軍現代化計劃。
選擇殲-10CE不僅能緩解財政壓力,還可通過技術轉讓提升本土軍工能力,這正是達索公司拒絕提供的條件,雅加達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24年印尼空軍裝備采購預算占比已從35%驟降至22%,財政部多次暗示可能重新分配資金。
印尼的困境折射出非西方國家在軍購上的覺醒,法國國防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非西方國家戰斗機訂單份額首超38%,其中21%來自中國。
埃及、阿聯酋等傳統西方裝備用戶開始考察中國戰機,巴西甚至考慮采購“梟龍”Block3替代“陣風”。
這場風波也暴露出西方軍火商的定價霸權危機,印度采購“陣風”單價高達2.4億美元,包含“地區安全附加費”等隱性成本,而中國報價透明,埃及軍方人士透露“連飛行員頭盔備用鏡片都列在清單”,當“品牌溢價”遭遇“實戰性價比”,市場天平正在傾斜。
截至2025年5月16日,印尼尚未宣布取消合同,但審查壓力持續升級,可能的路徑包括,重新談判、削減訂單、體系混編。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風波已改寫游戲規則,當中國武器用實戰證明自己時,西方再也無法用信仰壟斷市場,對印尼而言,這既是一次危機,更是擺脫依附、重構國防自主性的歷史契機。
信息來源:
《印尼網友質疑采購“陣風”:希望買殲-10等中國裝備》——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