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老一輩人講述,一九六四年四月初三的清晨,三里屯村的七位村民前往田間勞作時,親眼目睹過一條白龍從格尼河中騰空而起,直沖云霄。白龍出現(xiàn)的地點,正是格尼河經(jīng)三里屯最寬的那一段。在那段時間,周邊幾個村莊也紛紛傳說在同一天有村民目睹了某物飛向天空后消失不見。到了當年的九月,這七位村民在賣出糧食后,共同出資在那個地點建造了一座小廟,名為白龍廟。在當時這個事兒甚至傳到了齊齊哈爾那邊,聽說那幾年,許多人前往白龍飛升之地燒香祈福,稱其非常靈驗。然而到了1971年,隨著亞東鎮(zhèn)掀起的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破除迷信運動,白龍廟被拆除,白龍飛升的地點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凈。
此后,人們逐漸將這段傳說當作故事來講述。唯有目睹白龍飛升的那七位村民,每年的四月初三,仍舊悄悄地前往那里上香。人們問到他們關于白龍飛升時,他們從不講述具體細節(jié),僅以一句“信則有,不信則無”來概括,暗示可能是錯覺或幻覺。 時光荏苒,距離那件事已經(jīng)過去六十多年。當年的七位見證者都安然離世、壽終正寢。年紀最小的李德武也在2017年去世,享年79歲。
2005年,我特意回到格尼,尋訪了他們。那時,他們全都健在,身體強健,從他們口中證實了,確有白龍飛升這件事兒。老人李忠依然有號召力,把七個人都召集了來,他們表示,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之前從未向他人透露過,但隨著年歲增長,他們不希望將這段往事帶入墳墓,愿意向我講述,寫成故事,只是請求不要使用他們真實的名字。他們回憶起當年的奇遇,眼中閃爍著光芒,盡管過了四十多年,他們仍能清晰地記起每一個細節(jié)。
原來,這七位村民彼此間關系親密,其中最年長的李忠,李德武是他的兒子,其他五位則是他們的鄰居。六十年代,河中的魚蝦資源豐富,李忠會帶著村民每晚布下邊鉤和漁網(wǎng),次日凌晨來收魚,每天都能捕獲大量魚蝦。四月初三的凌晨,李忠?guī)ьI大家像往常一樣去收魚,聽到水深處傳來異響。起初并未在意,只事覺得當天收獲的魚特別多,是平常的三倍。天稍亮時,他們向水深處望去,竟看到一條白色的龍,大約十幾米長,頭上有兩角,身上有鱗片,它看起來并不像畫中那樣兇猛,反而像是在水中安詳?shù)匦菹ⅰA钊梭@奇的是,白龍周圍密密麻麻地聚集著各種魚類,大的甚至超過一米長,還有蛇和蟒,其中有一條白色蟒蛇,長達四五米,粗如碗口,身上鱗片竟與白龍相似。七位村民驚恐至極,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不敢發(fā)出任何聲響,也不敢逃跑,只能呆立原地。這時,白龍睜開雙眼,轉頭望向他們,并沒有理會,只是向白蟒輕聲吟叫,似乎是在交待著什么,然后在河中游動數(shù)十米,一躍飛向天空。白龍身上的水珠從空中灑落,冰冷的感覺讓他們回過神來,急忙跪地磕頭,目送白龍離去。神奇的是,水中的蛇、蟒和魚也都跟在白蟒平靜地離開了,沒有對任何人攻擊傷害。
龍棲格尼河
龍蟒密語
白龍飛升
“這有什么不能說的嗎?”我疑惑地問,“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村子旁邊的格尼河段只有二十多米寬,水最深的地方不過兩三米,上游更是狹窄且淺。那些大魚、巨蟒和長蟲都去了哪里?我們年年捕魚,卻從未見過像那天早晨那么大的魚;而且我記得自1940年代以來,格尼河曾三次干涸,那段河流的寬度甚至不足2米,最深的地方也只有半尺,整個河床都裸露出來,村民們紛紛下河撿魚,卻從未見過那么大的。”李忠解釋道,“其實,這么多年我們每年都會見到他,我總覺得那條白蟒有一天也會化作龍飛升的。”
“今天就說到這吧,有些事兒我得好好想一下。我們吃完晚飯,我?guī)闳タ磦€東西。”
《格尼河畔》--路可高 連載 0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