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俊勇
在監管趨嚴與產業規范重塑的背景下,智能駕駛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技術與資本的雙重重估。對于供應商而言,“可解釋性”“高可用率”“規模化量產能力”等被重新置于核心位置。在一眾競爭者中,成立于2019年的元戎啟行正試圖以其端到端架構演進出的VLA模型(視覺-語言-動作)建立新的識別度。
這是一個關于路徑選擇的問題。從早期的多傳感器前融合技術,到無高精地圖的Mapfree路線,再到引入語言大模型的VLA方案,元戎啟行試圖在感知、決策與人機交互的完整鏈條上持續拓展其技術邊界。
模型演進:從端到端到“可解釋”
當前主流的城市NOA輔助駕駛系統,幾乎都構建在端到端模型基礎之上。該架構通過神經網絡將感知、決策與控制環節打通,提升整體響應效率。然而,業內長期存在的“黑盒問題”始終難以回避——即模型輸出的行為路徑難以被清晰解釋。
元戎啟行嘗試通過引入大語言模型構建VLA架構,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語義注釋”能力。這一模型結構在保留端到端架構優勢的同時,加入了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與生成能力,使得系統在處理復雜場景時能夠輸出行為解釋,如潮汐車道、可變車道或臨時交通規則的識別與適應。
該思路在當前技術趨勢中并非唯一,但目前在國內能夠將該方案推進至量產落地階段的企業,仍較為有限。
為什么是元戎啟行?
2023年,元戎啟行與長城汽車展開合作,首款搭載其端到端方案的魏牌藍山車型上市。據公開信息,該車型上市后四個月銷量超過3萬輛,元戎啟行在2024年四季度城區NOA市場中獲得約15%的份額。隨后,長城汽車向其追加了1億美元的投資。
此前,元戎啟行曾獲得阿里巴巴等機構3億美元投資,加之長城的最新投入,企業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第六輪融資。元戎方面表示,新一輪資金將主要用于技術研發、VLA模型推進以及海外業務拓展。
融資節奏與合作節奏的同步,亦反映出其以量產項目作為融資驗證邏輯的路徑。某種意義上,這成為近年來輔助駕駛技術企業實現“技術落地”承諾的核心試金石。
相較于傳統高精地圖依賴方案,元戎啟行的Mapfree方案引入了“無圖”策略。在導航地圖覆蓋區域內,即可實現“點到點”的輔助駕駛功能,系統部署和更新成本被進一步壓縮。據內部測算,導航地圖方案的成本為高精地圖的三分之一。
該策略背后反映出一種“去依賴化”的產業思路——即盡可能降低對外部結構性資源的依賴,以提升方案通用性與部署效率。這也成為當前新一輪輔助駕駛系統成本控制能力的分水嶺之一。
截至2025年初,元戎啟行已實現10款車型量產下線,覆蓋SUV、MPV等多個細分市場。根據企業披露,其中逾5款車型將搭載VLA模型。
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乘用車滲透率達55.7%,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提升至65%。在監管政策明確、責任機制趨嚴的大環境下,輔助駕駛正從“功能疊加”走向“系統能力競爭”,整車廠在采購邏輯上也逐步從“功能可用”轉向“系統穩定性、產品解釋力、場景覆蓋度”的復合考量。
對于元戎啟行而言,當前階段既是VLA方案驗證其工程化能力的窗口期,也將是其建立更廣泛主機廠合作網絡的關鍵階段。過去幾年間,輔助駕駛企業的估值體系經歷了由概念向數據、再由數據向量產驗證的遷移。在這一過程中,先行者們的實際表現將構成市場對“智駕黑馬”的最終判斷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