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上岡頭苦相望,吾方祭灶請比鄰。”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衣食住行”被視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四大基本需求,其中“食”又尤為重要,早在《孟子》中就提出“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而說起食物,自然就不得不說做飯的工具——“灶臺”。
灶臺,從古至今就是房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陽宅六事”和“陽宅三要”的說法,其中就都包含灶臺,可見古人的重視,也因此我國就有很多關于灶臺的說法和講究,例如老話就說“灶臺三不向,向了家難旺”,那灶臺有哪三不向呢?還真不是迷信,莫忘老傳統!
“灶”的意義
東漢劉熙《釋名·釋宮室》對灶是這樣解釋的:“灶,造也,創造食物也。“這也揭示了灶臺的最初功能是作為烹飪食物而存在的,直接關系著全家的溫飽,所以作為"飲食之源",灶臺也就象征著家庭的生命力及延續,灶火不熄則代表著家族香火不斷,民間"分家另立灶臺"的習俗直接體現了這一點。
除此,“灶”還是家庭財富的象征。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灶具本身就是重要資產,鐵鍋、陶灶等造價昂貴,《天工開物》中就有"一灶之費當五畝之獲"的記載,這也導致古時貧困的人家會出現共用灶臺的情況,明代《宛署雜記》也記載"貧家無灶,借炊于鄰"。其次,灶火的旺盛與否也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糧食是否充足,《鹽鐵論》中就有"富者鐘鼎食,貧者藿羹灶"的對比。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更能理解“灶”在古時的重要程度,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會認為灶臺會影響家庭的興旺與否,有了“灶臺三不向,向了家難旺”的說法,那具體灶臺到底不能對著哪里了?我們一起來具體看看。
一、不對門
在傳統民俗中,有灶臺不宜正對大門的說法,民間老話就說:“開門見灶,錢財多耗”。老祖宗的說法是"灶乃養命之源,宜藏不宜露",意思是說門是一家的氣口,灶臺若正對門戶,會“火氣外泄”,從而影響家中的財富。
很多人會說,這不是迷信嗎?其實還真不是,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解釋的話,古時人們更多的是使用柴火,這就需要避風保溫,明代《魯班經》中就有"灶口對風吹,火弱飯難熟"的記載,開門見灶會導致火力不穩,增加柴火的消耗。古代"柴米油鹽"皆為重要生活開支,柴火浪費自然被視為破財之兆。
除此,這還和古時的禮制有關。廚房在傳統禮制中屬"內闈",《朱子家禮》要求"廚灶當隱"。若從外直視灶臺,既違背"內外有別"的禮制,也暗示家庭隱私外泄,古人認為這種無序狀態會招致破財。北京四合院經典的"影壁避灶"設計,正是對此觀念的實踐。
二、不對窗
我國民間有“灶靠窗,財流光”的說法。其實通過上面的解釋,這個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是出于燃料的耗損增加。明代《天工開物》實測記載"臨窗灶火,柴耗三成",穿堂風加速燃燒效率的同時,造成燃料的過度消耗。在"柴米油鹽"皆為硬通貨的古代,這直接意味著家庭開支增加。
其次就是出自安全的考量。古代的建筑多是木質結構,明代《便民圖纂》警示"灶近窗牖,火星飛濺",木構建筑中此布局易引發火災,直接威脅家庭財產安全。因為廚房也是家庭財富的象征,我國傳統文化講究“財不露白”,如果灶臺直對窗戶的話,那么自家的"家底“就會被看光光了,很容易會導致"露富招妒",從而影響家庭的安全。
三、不對廁所
古時有"灶對廁所,病痛增多"的說法。我國古時多采用旱廁形式,如果離廚房太近的話,會影響食物的衛生,《本草綱目》中就特別指出:"糞穢之氣染食,易生霍亂",宋代《養生類纂》就有"溷廁近廚,食輒腹痛"案例記載。
再者,廁所會產生不好的氣味,離灶臺太近的話,也會讓人不舒服,從而影響食欲。我國大部分地區屬季風氣候,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為了不將穢氣吹向廚房,我國古時的房屋布局一般會將廚房設置在東南方,而廁所則在西南方,也就是“東廚西衛”的經典格局,除此還明確要求二者距離"不得少于一丈五"。
“灶臺三不向,向了家難旺”,并非迷信,而是古人結合“安全、健康、節省能源”總結出的經驗。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不必完全拘泥于此,但合理布局灶臺,確實能讓烹飪更順手,家庭更和諧、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