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戰火硝煙未散,后方的俄烏高層已經于5月15日,齊聚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開展談判,這也是俄烏沖突爆發三年來,雙方的首次正式對話。
而這場本該發生在三年前的談判,為何偏偏選在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后突然重啟?普京送走參加紅場慶典的27國政要僅隔72小時,便對澤連斯基拋出“無條件談判”提議,背后藏著什么戰略算計?
三年前的未竟之事
2022年,俄烏沖突徹底爆發前,雙方曾有一次被稱為“幾乎達成和平”的談判,地點也是在土耳其。
而如今,一切看似重新歸零,但本質上,是回到那段被刻意中斷的歷史分叉口,普京要做的,不是開啟一次新談,而是完成他認為被西方粗暴打斷的“未竟之事”。
2022年3月,那場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談判,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最接近和平的一刻。俄烏代表團面對面坐在長桌兩端,氛圍緊張卻不失希望。
彼時,烏克蘭方面已經對“中立地位”與“不加入北約”做出初步意向性讓步。而俄羅斯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克制與務實。
談判桌上,協議草案已經初具雛形。但就在此時,“布查事件”爆發,震驚了國際社會,也讓烏方代表團態度急轉直下。
緊接著,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突訪基輔,傳遞一個明確信息:不要妥協,不要簽字。
從那一刻起,普京認定,這不是烏克蘭單方面的反悔,而是“西方反俄勢力刻意破壞和平的陰謀”。他在公開講話中始終將“2022年的那場談判”作為自己愿意妥協的證據,同時也作為“西方操控烏克蘭”的鐵證。
而隨著時間推移,戰場局勢的天平逐漸向俄方傾斜。
盡管烏克蘭仍有西方援助,但俄軍在多個方向上逐步推進,尤其在頓巴斯地區取得一定突破,戰場壓力再次逼近基輔。與此同時,歐洲內部對于戰爭的疲態漸顯——經濟增長乏力、能源壓力持續、民眾反戰情緒升溫。
普京的精妙打算
5月10日,英、法、德、波、烏五國領導齊聚基輔,共同向俄方提出一項“停火倡議”令人玩味的是,就在五國會談后不到24小時,普京便拋出重磅炸彈:“恢復2022年3月的直接談判”。
需要注意的是,普京說的不是“開啟新一輪談判”,而是“恢復”,這兩個字,意味深長,潛臺詞就是:條件照舊,按三年前的來,當年談崩了,錯不在我,全怪“西方反俄精英”瞎攪和。
可以說,普京這算盤打得相當精明,需要注意的是,5月15日這天恰是2022年伊斯坦布爾談判破裂整三周年,當年烏克蘭撕毀協議,如今又主動找上門來,光是在這一點,俄方便贏了面子。
另外,普京此次特意強調“以三年前草案為基礎”,實為將道德壓力轉嫁烏方——俄新社公布的檔案顯示,2022年協議曾明確烏方“永久中立、不加入北約”條款,如今卻成澤連斯基無法兌現的“罪證”。
5月15日上午10時,俄方代表團亮出底牌——總統助理梅金斯基在會場大屏投映2022年協議草案,重點圈出“烏克蘭非軍事化”“俄語地區自治權”等核心條款。
由此可見普京的終極目標,一份能管30年的和平協議,這句話被路透社解讀為“重塑東歐安全框架”的宣言——通過確立俄烏緩沖帶、瓦解北約東擴合法性,完成三年前因西方干涉而中斷的地緣重構。
雙重壓力下的基輔
就在談判緊鑼密鼓籌備之際,烏軍前線卻傳來了令人不安的“火并”事件,動員兵和督戰隊之間竟然爆發了交火。有消息稱,這類事件近來并非孤例,平均每周都會發生兩三次。
這背后折射出的,是烏軍作戰意愿已然跌至谷底的殘酷現實,戰爭拖了三年,烏克蘭的人口結構遭受重創,青壯年大量流失,制造業基礎幾乎被夷為平地,國家財政完全依賴美西方的援助“輸血”。
這些無疑都在一點點蠶食基輔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不知此刻的澤連斯基,會不會偶爾回想起三年前那個關鍵時刻?英國首相約翰遜的一席話,讓他親手撕毀了那份已基本達成的和平協議,這一舉動如今看來,代價實在太大了。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態度也頗值得玩味,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中東問題特使以及烏克蘭事務特使都將趕赴土耳其,美方將這次談判視為實現和平的“關鍵機遇”,姿態倒是擺得很足。
俄羅斯“向東轉”的催化劑
然而,即便這場談判能夠取得某些進展,俄羅斯恐怕也很難被稱為“大贏家”。
俄烏沖突的爆發,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徹底走向了冰點。普京曾經寄予厚望的核心戰略——俄歐一體化,隨著歐洲主動切斷與俄羅斯幾乎所有的經濟、政治聯系而全面宣告破產。
他對歐洲聯合烏克蘭向俄羅斯發出“最后通牒”的做法,曾罕見地怒斥為“愚蠢至極”,顯然是低估了歐洲寧愿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也要對抗到底的決心。
即便在美國未來可能調整對烏政策(比如特朗普暗示可能放棄烏克蘭)的背景下,歐洲多國依然表現出堅定支持基輔的姿態,這多少有些出乎莫斯科的意料。
這種始料未及的局面,反而會更加堅定俄羅斯“向東看”的決心,徹底拋棄與西方緩和關系的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既然西邊已經把門關死了,那就索性掉頭向東,不再回頭。這場沖突,如同一個巨大的催化劑,加速了俄羅斯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
五、深淵邊緣的“博弈”:誰能找到出口?
對俄羅斯而言,這是在熟悉的地點,“恢復”一場三年前未竟的談判,試圖按照舊有的框架和條件來主導對話。
但對烏克蘭來說,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和日益逼仄的國際空間,又該如何在重重壓力下為自己爭取一線生機?
說到底,和平從來不是一紙協議那么簡單,無論談判最終結果如何,2025年5月15日這一天,已經注定將被寫入這場戰爭的編年史中。
而那位送走了27國領導人、站在紅場上意氣風發的普京,也終于能放開手腳,去完成那場三年前未竟的談判——只不過,時間變了,局勢變了,愿望是否還能如愿,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