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防務網的一則消息,讓人忍俊不禁。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宣稱,對在印巴沖突戰場回收的中國 PL-15E導彈殘體研究后發現,它并不像宣傳得那么先進,性能還不如印度的 “Astra Mk2” 導彈以及即將推出的 “Astra Mk3” 導彈。
一位印度高級官員更是放話:“我們研究 PL-15E 后,發現沒啥值得逆向仿制的技術,它不像中國宣稱的有重大技術進步。”
這結論下得,是不是太草率了些?
先看看印度所謂的先進導彈。“Astra Mk2”預計 2026 年才全面投入使用,現在還在與印度空軍整合階段。
雖說它號稱在射程和精度上有優化,有精密雷達制導系統和升級推進系統,但至今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一切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
而“Astra Mk3”更玄乎,測試準備工作剛進行,就被吹得神乎其神,說有擴展作戰射程、雙脈沖火箭發動機、先進電子對抗系統等。可何時能真正問世,還是個未知數。拿兩款未經過實戰、甚至還未完全成型的導彈,來對比已經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的 PL-15E,印度這自信不知從何而來。
反觀PL-15E,在此次印巴沖突中可謂大放異彩。巴空軍飛行員用它在 190 公里外成功攻擊印度 “陣風” 戰機。
要知道,珠海航展介紹 PL-15E 射程是 “大于等于 145 公里”,實際作戰中卻遠超這一數據,說不定接近200公里。有說法稱,出口巴基斯坦的這批 PL-15E 可能是解放軍自用版,射程在200至 300 公里之間,打個 190 公里不在話下。
而且從社交媒體照片看,巴基斯坦發射的PL-15E部分部件是2015年生產的,如此 “高齡”還能有這般出色表現,更顯其性能卓越。
印度宣稱PL-15E不如自家導彈,實在難以讓人信服。此前,印度接收首批“陣風”戰機時,就有官員和媒體吹噓“陣風”能讓殲20“夜不能寐”,結果在這次印巴空戰中,“陣風”被殲10CE超視距擊落,瞬間打臉。
如今貶低PL-15E,和當初否認“陣風”被擊落如出一轍,無非是為自己在沖突中的失利找借口,想挽尊罷了。
從技術實力和工業基礎來看,印度也難以望中國項背。中國在航空導彈領域經過多年研發積累,掌握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雙向數據鏈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并且實現了武器裝備的規模化、自動化生產。
而印度國防工業長期依賴進口,自身工業體系薄弱,連基礎的復合材料、電子元件都無法自主生產。
就拿之前的“庫沙計劃”來說,印度宣稱要仿制俄制S-400防空系統,即便有原裝設備,最終還是因關鍵技術無法突破,淪為多國零部件拼湊的“萬國牌”。想吃透 PL-15E 技術,對印度而言談何容易。
印度在軍事裝備的評價上,似乎總是陷入一種自我陶醉。這次對 PL-15E 的貶低,在國際輿論場也引發諸多質疑和嘲笑。在軍事技術領域,靠嘴皮子可贏不了戰爭。真正的先進,是要在實戰中檢驗,靠實力說話。
印度與其花心思在嘴上逞強,不如好好提升自身國防工業水平,別再鬧這種自欺欺人的笑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