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墾利區以文化浸潤為主線,緊扣群眾需求,按照“一社一品”、各美其美思路,大力推進文化型社區建設,通過優質的文化服務居民群眾,讓高質量文化成果不斷融入社區百姓的日常生活,深耕厚植社區文化底蘊,助力社區和諧發展。
在墾利街道康居社區,一幅黃河文化長卷徐徐展開:春有家政小課堂與烹飪課講述黃河岸邊耕作智慧,夏有荷風夜話減壓空間與“夏夜荷塘”廣場舞培訓,秋設重陽敬老宴與節儉文化市集,冬辦冬捕文化節與冬至餃子宴共話家國情懷。康居社區的文化社區建設以黃河四季為脈絡,將文化傳承與技能培訓深度融合,聯合“幸福365”便民服務平臺,構建“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民生治理”閉環。
“社區的公益課程邀請社區的能人、達人或公益組織免費授課,半公益課程采取社區與機構相結合的方式,以超優惠價格向居民提供,不管是寶媽群體、還是賦閑在家的年輕人,或是銀發群體,只要是想參加技能培訓的,在我們這都能找到合適的課程,讓居民能通過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后續我們還會根據居民的要求不斷調整課程,讓每位居民都能在家門口感受到學習帶來的變化。”康居社區黨委書記薛蓮介紹說。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試采社區國學書院內,稚嫩的誦讀聲與銀發老人的書法課相映成趣。該社區錨定“全齡教育”,打造國學主題文化書院,覆蓋兒童、青年、老年群體。據悉,社區開設的系統國學經典誦讀課程,旨在讓孩子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啟迪智慧、培育品德,為成長筑牢根基。
針對居民“白天忙、夜間閑”的特點,社區整合轄區文體骨干、專業機構資源,推出“夜校課程表”,構建起居民家門口的“文化充電站”。不少居民表示,自從夜校開班后,自己的生活充實了,還交到了朋友,感覺社區像個大家庭。
墾利區的文化社區建設,始終遵循“群眾需要什么,社區就提供什么”的原則,通過“文化+服務”破題民生需求,并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惠民實效。在這里,文化不僅是精神滋養,更是治理資源。通過找準文化服務與民生需求的結合點,將“大道理”轉化為“小切口”,讓群眾在參與中共享發展成果,這也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解。(大眾新聞記者 楊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