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一個很中肯的建議:
在孩子請假初期就要高度重視,不要一拖再拖,真到了頻繁請假時,再介入就很難處理了。更不要等到孩子長時間去不了學校,才開始著急。
我家孩子在高一下學期出現第一次請假時,我已經高度重視了。
因為看到孩子情緒很激動和低落,請假很決絕,以及連續幾天的失眠和輕微的軀體化癥狀。
幸運的是,我在孩子請假初期就介入幫孩子疏導情緒,不到兩周孩子的情緒就恢復了大半,期間也沒有再次請假。
算是將頻繁請假和休學扼殺在了萌芽狀態,但我清晰的是,如果我對孩子不管不顧,再拖上一兩個月,那么孩子必定會休學無疑。
如果孩子已經頻繁請假或休學,想讓孩子盡快返校,會麻煩一點,不過父母做好這5件事,孩子重新回歸學校周期就會縮短:
第一件事:引導孩子宣泄情緒,不要壓抑自己
我家孩子有一段,也陷入了很內耗的情緒中,原因就是過度壓抑自己。
他自己遇到困難和有心事時,因為不想麻煩我,就壓抑在心里。
覺得自己忍忍就過去了,直到忍不下去了,情緒爆發了。
對于孩子來說,導致情緒爆發的只是一滴小小的水,壓抑久了才變成心病。
壓抑習慣了孩子自己也不覺得難受,但這樣的“負重前行”走不遠的,尤其是在挫敗與特別不順時,就會傾瀉而出,讓孩子徹底崩潰。
第二件事:警惕孩子擺爛,只是短暫麻痹自己
有時,父母看到孩子不上學,在家就玩游戲,發脾氣,煩躁,會對孩子各種氣憤,覺得孩子很作。
但實際上,狀態不好的孩子,沉迷游戲,閉門不出的孩子,比誰都難過和孤獨。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擺爛,只不過是實在是無路可走時的短暫麻痹。
對于一些問題孩子來說,玩游戲,玩手機只是一個表象,更多時候是孩子太痛苦了,無路可走,又無路可退,玩手機時就不用面對難受的情緒。
家長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會那么生氣,也不會對孩子惡語相向了。
理解孩子此時的感受,并不是太好受,孩子也很痛苦,他們的情緒就得到了安放的出口。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不過度逃避,直面問題
很多孩子在出現問題后,都會嗜睡。
只要不開心,只要不知道怎么辦,就昏天暗地地睡覺。
似乎睡著了,什么事都解決了。但睡醒還是要面對很多問題,面對問題光躲著是不行的。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直面問題,哪怕一次面對一點點,從日常中的小事鍛煉行動力,鍛煉自我負責與自我承擔的能力。
只要邁出一小步,就能更有勇氣走出一大步。
第四件事:引導孩子不要跟情緒講道理
心理學中的“理智化”,就是跟情緒講道理,用理智和道理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包括情緒。
比如“活在當下,先開心再說,那么累干啥,我不能生氣,浪費時間”。
用“洗腦”式的講道理,成功躲避了問題與情緒,于是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拖延與放任中。
從來不敢直面情緒,也不想著去解決問題,自己哄自己,就這樣也是可以的。
于是,越來越拖延,越來越無力,越來越擺爛。
直面情緒,接納自己,直面問題,不將理智化自圓其說當作永久的避風港,才能走出自我局限。
第五件事:正確回應孩子的軀體化癥狀
父母問孩子:你是不是緊張?是不是壓力太大了?
孩子往往會矢口否認,但一到學校就有各種軀體癥狀,不是頭疼就是肚子疼,要么就是睡不著,胸悶等。
孩子感覺不到壓力和緊張,是因為身體替孩子的心與感受緊張了,所以大腦才感受不到。
孩子不承認自己有壓力,也不承認自己有情緒,但身體的不適在變相呼救。
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會有緊張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問題搞不定,軀體癥狀也是在提醒你對自己好一點,放低要求,放過自己。
孩子的壞情緒只要能釋放出來,壓抑的部分能被釋放,繃緊的地方能夠松綁,孩子慢慢就能恢復正常的心力,早點回到學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