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點半,寶媽陳婷推門看到兒子小宇又在發呆,數學題還空著半頁,就忍不住大吼:
“都幾點了?還在磨蹭!”
沒想到小宇一聽就炸了:“我剛休息一會兒,就知道吼吼吼!”,說完就“哐”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陳婷氣得在小區寶媽群一通吐槽,不一會兒就收到寶媽小敏的私信:“我家神獸還不是這樣,最近剛被我‘馴服’”。
陳婷這才知道,小敏最近在網上學了很多立竿見影的“哄娃大法”,她也決定試著像小敏一樣改變溝通方式。
第二天晚上,當小宇好不容易終于解出一道難題,陳婷立刻笑著夸贊:
“你竟然發現了題目里這個隱藏條件,我都沒注意到!”
小宇一聽,立刻興致勃勃地給陳婷講起了解題思路,這一天,他破天荒地在9點半之前高質量完成了作業。
看著眼里閃著光的兒子,陳婷忍不住感嘆:“看來,這哄娃還真是個技術活啊!”
生活中,像陳婷這樣不斷優化教育方式的父母,其實還不少。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著特別會“哄娃”的父母。
就如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說: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把這四句話常掛嘴邊,孩子一定會在我們愛意的澆灌中悄悄拔尖:
老家的鄰居小云沒多少文化,卻很擅長變著花樣鼓勵孩子。
她女兒萌萌開始學英語時發音不準,讀得也結結巴巴。
小云就搬著小板凳坐在一旁,指著課本說:“你這么認真,學會了可要當媽媽的小老師哦!”
女兒一聽,眼睛都亮了,枯燥的學習仿佛一下就有了期盼。
她天天把單詞抄在小紙條上貼滿墻,連洗碗時都在念叨語法。
最終,她以全縣英語單科第一的成績,被本省重點師范大學外語系錄取。
畢業典禮那天,萌萌哽咽著說:“媽媽嘴里的‘小老師’,是我追了十年的光,是她讓我有了清晰的夢想!”
都說語言是有能量的,萌萌的故事無疑就是最好的印證。
特殊教育學校的王教練也深諳此道。
面對因小兒麻痹癥,難以協調動作的隊員小俊,他從不提“你做不到”,而是指著泳池說:
“看你劃水時濺起的水花,比奧運冠軍的還漂亮!”
一句簡單的夸贊,卻讓小俊心中涌起無盡的希望和動力。
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訓練館,纏著教練糾正自己的動作。
手掌磨出血泡就纏上紗布繼續練,冬天池水刺骨也咬牙堅持。
最終在市殘疾人運動會上,小俊摘得100米自由泳銀牌。
萌萌和小俊的故事,無疑給我們證實了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觀點——
永遠別低估語言的力量,我們嘴里的“預言”,很可能會成為孩子腳下的路。
就如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所說,積極的期待能激活“自我效能感”。
就像那些對著山谷喊"你能行"的孩子,終會收到群山回響的“我可以”。
我們每一句信任的話語,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
我們每一句溫暖的預言,都會成為照亮孩子前路的火把。
同事林姐曾為女兒練琴的事特別頭疼。
每次女兒彈錯,她總忍不住吼“怎么又出錯!”,結果孩子越彈越抵觸。
直到有天晚上十點,林姐推開房門,看見女兒還在反復練習同一小節,額前的碎發被汗水粘在臉上。
她連忙進去安慰:“你今天主動標注難點,還反復練了這么多次,這種堅持比彈對更珍貴!
媽媽小時候學跳舞,也是這樣一遍遍重復練習才學會的。”
媽媽的理解與認可,讓女兒的眼眶瞬間紅了。
從那以后,林姐經常刻意針對女兒彈琴的細節給予稱贊和鼓勵;
女兒也越來越勤奮,每次練琴時都會主動準備筆記本記錄問題;
遇到難曲還會說:“我今天一定要攻克這段!”
半年后,她在鋼琴比賽中拿到了優秀獎。領獎時,她無限感慨地說:
很感謝媽媽看到我的努力,每次我想放棄時,就會想起她說我認真的樣子最棒。
你看,真正有效的鼓勵,從來不是為結果而吶喊,而是為過程中的汗水鼓掌。
就如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理論所說:
比起夸“你真聰明”,聚焦過程的肯定,更能讓孩子相信努力的價值。
當我們把稱贊重點聚焦在努力過程,就是在給予孩子“做得更好”的精神動力;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孩子的付出,就是在教會他們用堅持丈量成長的高度。
熱播劇《小舍得》里,米桃因為數學只考了68分而躲在房間里哭;
媽媽并沒有責怪她,而是柔聲安慰:
媽媽讀書時有次月考才考59分,后來發現把題目多讀三遍就好了。 要不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怎么丟分的?
米桃抽泣著翻開試卷,才發現原來很多錯題都是因為自己粗心漏看了條件。
母女倆找來不同顏色的筆,把題目關鍵信息標出來,整理出細節滿滿的錯題本。
從此米桃養成了習慣,每次考試都會反復檢查三遍,成績也穩步提升。
不難看出,正是米桃媽媽對孩子失敗結果的接納,讓她的心底長出了自信的底氣和向好的動力。
現實中,這樣的場景也在不斷上演。
朋友家孩子學騎自行車摔了跤,膝蓋擦破一大塊皮,哭著把自行車踢到一邊:“我再也不學了!”
爸爸沒有說“真沒用”,而是蹲下來給傷口貼上創可貼:
“當年我學騎車摔得比你還慘,下巴都縫了針,后來發現調整車座高度就穩多了,我們一起試試?”
父子倆拿著扳手調整車座,爸爸扶著車尾陪孩子慢慢騎。
從歪歪扭扭到獨立騎行,孩子臉上的笑容比任何時候都燦爛。
有人說,父母的包容不是避風港,而是讓孩子重新起飛的跑道。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的第一反應決定了他們對“挫折”的認知。
當我們用理解代替指責,就是在告訴孩子:
摔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永遠會陪你一起站起來。
鄰居曉雯曾陷入很深的育兒焦慮。
去年暑假,她一口氣給女兒報了鋼琴、舞蹈和書法班,結果女兒不是拖拖拉拉耍賴,就是上課走神應付。
直到有天收拾房間,曉雯發現女兒偷偷在本子上畫了一整本漫畫,才驚覺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
后來再到興趣班報名時,曉雯攤開美術、編程和手工課的宣傳冊,對女兒說:
“你可以挑一個最喜歡的,但要堅持學下去。”
女兒眼睛發亮,毫不猶豫選了美術。
現在每周去畫室前,她都會提前收拾好畫具;遇到難畫的場景,也會主動翻教程研究。
曉雯笑著告訴閨蜜:“以前總怕孩子走彎路,現在發現,當她自己做選擇,反而會想盡辦法把事情做好。”
生活中,像曉雯從前一樣喜歡包辦的父母,其實還真不少:
有的家長喜歡替孩子挑選好所有衣服,孩子卻總抱怨“不喜歡”;
有的家長常常幫孩子規劃好周末行程,換來的卻是滿臉不情愿。
這些矛盾背后,都藏著同一個教育誤區——父母忽視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哈佛大學“自主性培養”研究證實:
父母適當放權讓孩子做決定,能顯著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當孩子意識到“我的想法很重要”,就會從“被動服從”轉為“主動思考”,這種內生的驅動力,遠比外界的催促更持久有效。
就如網上那句話: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鋪好所有路,而是在安全范圍內松開手,讓他們在選擇中學會擔當,在試錯中積累勇氣。
當我們以信任為帆,孩子終會在成長的海洋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親子教育就是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而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就是他們人生的預言——
常說肯定的話,就能在孩子心中播下自信的種子;
常說接納的話,就能為孩子搭建抗挫的橋梁;
常說尊重的話,就能幫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
當我們用耐心代替苛責,用理解代替否定,孩子自會在充滿愛意的語言中,長成自帶光芒的模樣。
請相信,我們口中的每一句“哄”,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埋下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而那些被好好“哄”大的孩子,也終將用優秀來回饋這份藏在話語里的深情。
作者 | 陌菲,7年一線期刊作者、全網流量300萬+爆文作者。公眾號:陌菲聊寫作。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