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全民行動
想學會科學體重管理嗎?
小體特別邀請到來自上海體科所的專家
帶大家一起先從解碼身體成分開始!
首先請記牢一個關鍵公式:
體重=脂肪+瘦體重
本期專家介紹
邱俊
博士,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上海市反興奮劑中心)所長、研究員,注冊營養師。近年來主要從事運動員機能監控、睡眠和疲勞恢復、能量代謝和運動營養等領域的研究。
Q
何為脂肪?何為瘦體重?
A
脂肪,是提到體重管理第一個會被點名的“主角”。它除了儲存和提供能量,還承擔著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維持體溫、保護臟器、節約蛋白質、分泌等多種重要功能。因此,脂肪并非越少越好!負責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脂肪被稱為“必需脂肪”。男性必需脂肪占體重的比例約為3%~8%,女性約為12%~14%。若體內的脂肪占比低于這個數值,可能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女性出現閉經等情況。除了這部分必需脂肪,體內的其他脂肪被稱為“儲存脂肪”,它可能儲存在皮下和腹部等部位。其中,堆積在腹部的儲存脂肪與多種慢性疾病關聯密切,尤其需要警惕!
瘦體重,堪稱身體成分中的“硬核配置”,它是指身體中除去脂肪部分的重量,包括人體的肌肉、骨骼、內臟、血液、皮膚等等的重量。成年人瘦體重中的骨骼量、臟器重量等基本維持穩定,變化不會太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量會減少,肌肉的重量也會逐漸下降,這正是中老年人群瘦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瘦體重中水分的占比超過七成,因此短期內體重的波動主要受水分含量變化的影響。
Q
體重管理是不是只要管好體重的數字就可以?
A
并不是。體重≠脂肪重,體重管理是以科學的方法將體重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而并非單純的體重數字加減法。基于前文所提到的身體成分公式,一方面,體重管理應盡量減少儲存脂肪的重量,并維持必需脂肪的比例;另一方面,由于保有足量的肌肉是提高代謝水平的重要途徑,體重管理還應通過科學鍛煉增加肌肉含量。日常使用的普通體重秤只能反映總體的體重數據,無法顯示具體的身體成分數據。如果想要測得身體各部分成分的重量,可以通過生物電阻抗、雙能X線吸收法等方式實現。
Q
我的體重很標準,是不是不需要進行體重管理?
A
不一定。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簡易指標,其計算方式比較簡單,BMI=體重(kg)/身高(m)^2。但光靠BMI來判斷存在局限性,它無法區分身體里的具體成分。根據上述身體成分公式,即可進一步辨別是“假胖”還是“真胖”。打個比方,一個肌肉非常發達的健美運動員,體重很重,若只用BMI來判斷,他可能是超重或肥胖人群,可實際上,他體內的脂肪含量很少,身材并不胖;反之,一個看起來身材苗條且藏肉的女生,雖然體重不重,用BMI也可判定她為正常或體重偏輕的人群,但是實際上,她體內骨骼、肌肉等所占的質量很輕,脂肪重量卻很高,這種就屬于具有高健康風險的“隱形肥胖”。
Q
怎樣才能實現立竿見影的減肥效果,一天狂掉五斤肉?
A
不可能。短期內快速減去的體重大多是水,所謂的一天內掉秤3-5斤,其實是脫水!市面上很多快速見效的減肥“秘方”或減肥“神器”,如蒸桑拿、過度節食、暴汗服、利尿劑類減肥藥等,可不是什么“燃脂奇跡”,而是利用體內水分快速下降的“脫水游戲”。這會導致人體電解質紊亂和脫水,頭暈、腎臟負擔增加、體重反彈、肌肉流失等問題更是會接踵而來!科學減重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建議可以把減重目標設置為每周減輕約0.5-1kg,每月減輕2-4kg,半年內減輕當前體重的5%-15%并進行維持。
為了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成分,“科學健身加油站”體重管理年活動將為市民朋友們特別開放——30個線下免費身體成分測試體驗名額。
活動將邀請您走進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上海市反興奮劑中心),體驗專業的身體成分測試,并獲取專家解讀及建議。趕快來掃碼加入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