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購買牛肉的意愿受很多因素影響,食用品質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去評價牛肉的食用品質呢?下表給出了各國牛肉食用品質評價體系對比總結。
其中澳大利亞的MSA(Meat Standard Australia)體系是信息涵蓋最廣,并且以普通消費者為基礎(而非專業的牛肉品嘗人員)的牛肉食用品質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從以下最初的評價13個指標(Watson 等,2008):
1. 整體喜好程度(Overall Liking)
2. (熟肉)外觀喜好程度(Liking of (Cooked) Appearance)
3. 口感喜好程度(Liking of Texture)
4. 嫩度(Tenderness)
5. 第一口的咬合容易度(Ease of First Bite)
6. 咀嚼的容易程度(Ease of Chew)
7. 硬度(Hardness)
8. 多汁性(Juiciness)
9. 干燥感(Dryness)
10. 脂肪風味(Fatty Taste)
11. 整體風味(Flavour)
12. 典型牛肉風味(Typical Beef Flavour)
13. 味道喜好程度(Liking of Taste)
最終歸納總結為四個指標:嫩度,多汁性,風味和總體喜愛度。研究表明,大理石花紋含量對嫩度,多汁性,風味都有顯著影響。以下筆者總結牛肉食用品質的影響因素,包括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即牛場及運輸階段、屠宰加工階段、運輸與流通階段、零售階段,以及消費者階段。
牛場及運輸階段:
1. 草飼 vs 谷物育肥日糧
· 谷物育肥日糧可使脂肪顏色更白,更受消費者青睞,同時能提高肌內脂肪(IMF, Intramuscular Fat)含量。
·草飼日糧會使肉色更深,脂肪呈黃色(由于植物中的類胡蘿卜素),且風味更濃郁,帶有泥土和青草味。
2. 不同牛種的影響
· 瘤牛(Bos Indicus):肌內脂肪含量較低,肉質較硬,食用品質評分較低。
· 歐系牛(Bos Taurus):肌內脂肪含量較高,肉質更嫩,食用品質評分較高。
3. 牛場管理與運輸應激
· 應激、運輸應激和操作應激會降低肌肉在宰后可利用的能量(即“糖原桶”中的糖原消耗更多)。
· 肉的pH值升高(超過5.7),容易導致黑切肉(Dark Cutting),肉質變硬。
4. 疾病控制
· 健康的牛群生產性能更好,疾病更少,飼料轉化率更高,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肌內脂肪更豐富,食用品質更佳。
5. 激素生長促進劑
· 可提高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
· 但會降低肉質嫩度和適口性。
6. 牛的年齡
· 年齡較大的牛膠原蛋白的交互鏈接增加,使肉質更硬。
· 年齡較大的牛含有更多肌紅蛋白,使肉色更深,更紅,更濃烈。
7. 性別(公牛、閹牛、母牛)
· 母牛成熟較早,因此比閹牛更早沉積脂肪,食用品質較高。
· 閹牛比公牛具有更高的肌內脂肪和脂肪覆蓋率。
· 公牛脂肪較少,肌肉較多,睪酮水平較高,使肉質更硬,更干柴,同時風味更濃烈,帶有野味。
屠宰加工階段:
8. 冷卻條件對防止熱縮和冷縮的影響
· 需采取措施控制宰后牛肉溫度和pH降低的速度,防止冷縮(Cold Shortening)或熱縮(Hot Shortening)。
· 否則會對肉的質地、顏色和嫩度產生負面影響。
9. 懸掛方式(如跟腱吊掛 vs 盆骨吊掛)
· 適當的懸掛方式可以拉伸肌肉,并施加足夠的張力,以防止死后僵直過程中肌肉纖維縮短。
· 盆骨吊掛可以改善腰部和后四分體部位的食用品質。
· 盆骨吊掛可作為電刺激的替代方案,以優化食用品質。
· 跟腱吊掛是傳統做法,屠宰場采用較為廣泛,通常需要電刺激。
· 吊掛方式的不同會導致肉塊的形狀有所不同。
10. 電刺激
· 促進嫩度提升,防止冷縮。
· 促進糖原向乳酸的轉化,從而降低肌肉pH值。
11. 胴體表面至少應有3mm脂肪覆蓋
· 過度修切或剝皮損傷可能會影響脂肪覆蓋。
· 如果脂肪覆蓋少于3mm,容易導致冷縮(Cold Shortening)、肉質變硬。
· 適當的脂肪覆蓋有助于肌肉冷卻速度更均勻、更緩慢(因熱慣性增加或脂肪隔熱作用)。
運輸與流通階段:
12. 肉的熟成時間
· 排酸,或稱為熟成,可以促進肌肉纖維的逐步降解。
· 尤其有助于改善較硬肉塊的嫩度。
13. 運輸過程中保持適宜的冷藏/冷凍溫度
· 冷凍可以減少微生物生長。
· 0-4°C 可延緩細菌生長,保持肉質質量。
14. 活牛出口
· 應激可能導致牛肉的pH值升高,從而產生黑切肉(Dark Cutting)。
· 影響肉色、嫩度及整體肉質。
零售階段:
15. 不同包裝類型對保質期和肉質的影響(如傳統裹膜、真空包裝、氣調包裝 (MAP,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
· 真空包裝:提高嫩度,防止微生物污染,延長保質期(例如0°C 可存放 20 周)。
· 氣調包裝(MAP):高氧氣含量可保持鮮紅色,并將保質期延長至10 天,但可能降低嫩度;20% 二氧化碳可抑制微生物生長。
16. 增值型包裝,提高保質期和肉質
· 例如 腌制、添加香草、香料或植物提取物。
· 可防止腐敗并延長保質期。
消費者階段:
17. 烹飪方式對肉質的影響
· MSA 按照烹飪方式對肉進行分級,比如燒烤、烘烤等。
· 可影響嫩度(Tenderness)、多汁性(Juiceness)、風味(Flavor)和整體喜好(Over Liking)。
· 可提高或降低消費者評分。
· 例如: 慢燉較硬肉塊, 可分解結締組織,提高消費者評分。
免責聲明
本文來源:默多克大學 霍云龍博士,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