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華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日前邀請法國著名漢學家白樂桑,帶來一堂名為《我的漢語人生》的主題講座,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分享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漢語學習與研究經歷。
講座現場
白樂桑從自己選擇兼修哲學和漢語兩門專業的心路歷程為起點,娓娓道出他對漢語的赤誠之愛。作為先后主編《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字的表意王國》《說字解詞詞典》等十余部專著,發表學術文章六十余篇的漢學家,白樂桑認為不能將漢語簡單拆解為拼音符號,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邏輯關聯,這一“字本位”教育理念引發了在場留學生們關于語言學習、文化互鑒的深刻共鳴。
來自薩爾瓦多的歐霓在聽完講座后深有感觸。母語是西班牙語的她坦言,自己初學中文時,面對陌生的漢字系統曾感到“像遇到一堵語言的墻”,但白樂桑提出的“字本位”教學理念恰恰契合了她學習漢語的心路歷程?!鞍讟飞=淌谔岬?,他還不會漢語的時候,看到中餐館的招牌就覺得漢字的字形很美、很神秘,這和我的學習過程非常像?,F在每學一個字,我都會努力弄清它背后的文化故事,這讓學習漢語變得更加有趣。”歐霓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留學生的共同感受。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安娜則從另一個角度受到啟發:“白樂桑教授用五十年的堅持告訴我們,真正的熱愛能讓人跨越一切文化隔閡?!?/p>
學生互動環節
這場講座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今年文明對話國際日“一個字讓你愛上中國”的主題。馬來西亞學生譚佩麗對此有著獨到見解:“學習一門陌生語言,甚至只是主動了解不同國家的習俗,都是在踐行對話精神。”她的觀察讓在場的師生們意識到,文明互鑒其實就存在于我們身邊。
在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一樓的展廳中,還同步進行著一場“鏡窗印橋”——來華留學生眼中的中國敘事主題作業展,展露出新生代留學生的心聲表達。白樂桑提出的“字本位”教學理念也與展覽中留學生的漢字藝術創作形成了跨越年齡的有趣互動,共同印證:理解中國不是終點,而是通過理解中國走向世界。
學生作業展
記者:沈藝飛
編輯:邱彩紅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