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竹之鄉的清晨
距江西泰和縣城47公里的山巒深處,一聲清脆笛聲打破水槎鄉清晨的靜謐,吹出的旋律像孩童的歡聲。
這根笛子從當地連綿的竹林取材,外貌拙樸且帶有手工痕跡。它出自一位青年音樂教師--肖惠文之手,也成功托舉起一座鄉村學校里孩子們的童年。
02 一堂鄉村音樂課
這是肖惠文擔任水槎鄉中心小學音樂老師的第8個年頭。2017年,他放棄廣州待遇不錯的工作,返回家鄉成為一位全職音樂教師。
水槎鄉中心小學里,有六成的學生是留守兒童。面對一張張缺乏自信、沉默低垂的臉龐,肖惠文迫切希望叩開孩子們封閉的心扉。結合自己所長和本土特色,肖惠文成立了竹笛音樂班,為孩子們推開了音樂的大門。
最初的音樂課教具,是幾把肖惠文親自趕工打磨的竹笛。第一堂竹笛課上,肖老師輕輕吹起第一聲長音,讓茫然和拘謹的孩子們瞬間眼前一亮。
笛聲滋養了人心,也改變著人的性格。自此,孩子們觸碰到的不僅是竹笛,更是一扇連接世界的窗。
03 當笛聲化為使命
幾年間,肖惠文陸續加入了制笛手工課和專業演奏課,他不但悉心引導600余名孩子制笛、學笛、吹笛,也在不經意間,完成了畬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
從最開始茫然無措,到在手工課上展露笑容,再到大方地在人前吹奏表演,肖惠文的學生們越來越自信活躍。肖惠文的努力,證明了美學與情感教育的可貴。
但只靠手工來制作竹笛,無法滿足學生們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專業的竹笛造價對于偏遠鄉村的孩子來說,又是一筆額外的負擔。肖惠文希望,每個學生手上都能有一根竹笛,讓他們的笛聲被更多人聽見。
為幫助這位堅守初心的年輕教師,體彩特邀演員黃米依作為公益筑夢大使,攜帶一批專業竹笛和祝愿前往水槎鄉。曾在《山花爛漫時》飾演鄉村語文老師的黃米依,特別能理解肖惠文的愿望:“他不是要走出去,而是敢于走回來,以一種完全利他的精神,把理想傳遞給了他的學生。”
04 鄉村,也需要藝術的聲音
對于農村900萬鄉村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缺少的不僅是父母的陪伴,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滋養。在體彩的支持幫助下,以肖惠文代表的新一代青年,正在用創新的教育模式回應鄉村困境。他們以當代青年的擔當,將音樂、繪畫等藝術教育變成了打開留守兒童心靈的鑰匙,實踐著鄉村美育。
青春同行,公益筑夢。體彩見證了一位青年教師的理想與初心,也用公益行動托舉山野間生生不息的生長律動與文化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