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良)每周三清晨,重慶市城口縣任河小學音樂教師歐陽嫚都會驅車80分鐘,趕往厚坪小學。當天,她要為這里的孩子們上兩節音樂課,指導合唱團排練。這所鄉鎮小學過去因缺乏專業教師,音樂課長期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直到歐陽嫚加入教共體“走教教師”隊伍,才讓琴聲真正在校園里流淌開來。
這是城口縣推進教共體“師資共享”改革的一個縮影。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該縣鄉村校音體美、英語等學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2023年起,當地以任河小學教共體開展試點,建立“緊缺學科教師走教”機制,通過“教師流動不調動”的方式,讓專業教師每周固定時間跨校授課,破解鄉村校“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的困境。
改革落地前,城口縣教委用半年時間摸清“供需賬”——建立教共體成員校師資“現狀臺賬”和“需求臺賬”,發現城鄉師資學科結構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鄉村校音體美專業教師缺口達37%。為此,當地設立“走教準入線”:師德考核優秀、教學能力突出、專業對口者方可入庫。通過“校初審+教共體審定+縣教委核查”三級把關,首批遴選出27名音體美、英語教師組建走教團隊,有效緩解了鄉鎮學校音體美專業師資緊缺的問題。
“過去上音樂課就是看視頻,現在孩子能識譜、會合唱,眼里都有光了。”厚坪小學校長龍磊告訴記者,歐陽嫚不僅帶班授課,還幫學校組建起首支合唱團。為確保走教實效,城口縣構建“雙線管理”機制,如“走教教師”每周至少在受援校授課2課時,通過“釘釘”系統打卡簽到;同時建立教學效果追蹤評估,將學生素養提升、校本課程開發納入考核指標。
為破解教師“不愿走”“走不遠”難題,城口縣打出政策組合拳。每位走教教師人均每月可獲800元左右的專項補助,年終考核優秀者在職稱評審中可加3分——這堪稱“重磅籌碼”。三年來,已有9名走教教師憑借突出業績破格晉升職稱。縣教委更將走教經歷作為骨干教師評選“硬杠杠”,用政策導向推動優質師資主動下沉,讓流動者“有甜頭有奔頭”。
如今在城口,像歐陽嫚這樣的走教教師已覆蓋全部13個鄉鎮。縣教委主任唐真興表示,下一步將把走教模式延伸至心理健康、科技教育等新領域,讓城鄉教育資源的“活水”持續潤澤深山課堂。
作者:楊國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