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東“提款”連環計:沙特7400億、卡塔爾2400億后,阿聯酋該掏多少才能保住F-35?
特朗普近日的中東“掃貨”行程,堪稱現實版《戰爭之王》——從沙特卷走1420億美元軍購加6000億美元投資,轉戰卡塔爾又收割2435億美元訂單,連私人專機都升級成波音-787“空中宮殿”。這波操作讓排在最后的阿聯酋如坐針氈:沙特砸了7400億,卡塔爾跟進2400億,手握“距殲-35E一步之遙”籌碼的阿聯酋,究竟該掏多少才能在美國面前保住顏面?
卡塔爾:2400億訂單里的數字游戲
卡塔爾此次“湊單”堪稱行為藝術:210架波音客機砸下960億美元,8架MQ-9B無人機以創紀錄的2.5億美元單價成交,反無人機系統再添10億。但細看這些訂單,更像政治獻金——2020年啟動的MQ-9B談判拖至拜登時代才落地,反無人機裝備采購周期更久,落地可行性存疑。畢竟卡塔爾去年GDP僅2560億美元,卻要吞下相當于全年GDP的軍購單,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戲碼,實則是向美國遞交的政治投名狀。
阿聯酋:被架在火上的軍購困局
眼見沙特、卡塔爾接連“納貢”,阿聯酋的焦慮溢于言表。2019年特朗普特批的50架F-35A交易,本是其躋身中東軍事強國的跳板,卻因拜登政府附加的政治條件告吹。更諷刺的是,被拒的F-35A轉頭卻出現在此次卡塔爾協議中——18架MQ-9B以單價1.65億美元“打折”出售,較卡塔爾采購價縮水三分之一。這種區別對待,讓阿聯酋不得不另尋出路:160億歐元采購80架“陣風”看似豪氣,實則暴露其戰略焦慮——既要應對伊朗威脅,又需平衡美歐關系,更得防范土耳其擴張。
殲-35E:中東軍購市場的鯰魚
當前局勢最微妙處,在于中國戰機的悄然入局。阿聯酋已采購12架L-15教練機并握有36架優先采購權,殲-10CE頻繁經停阿聯酋轉場埃及,更讓外界嗅到不同尋常的信號。相比問題頻發的F-35A,殲-35E若如期列裝,其性價比與政治附加條件優勢將極具吸引力。畢竟當美國將F-35A出售與“規范阿以關系”深度捆綁時,中國軍工出口的“不附加政治條件”承諾,對飽受美國掣肘的海灣國家而言堪稱清流。
美國困局:軍火外交的邊際效應遞減
從沙特到卡塔爾,特朗普政府用“天價訂單”維系中東影響力的策略正遭遇反噬:卡塔爾GDP僅沙特四分之一,卻要承擔相當于沙特軍購三分之一的額度;阿聯酋按GDP比例推算,潛在采購空間高達4000-5000億美元。這種竭澤而漁的推銷方式,折射出美國軍事工業的焦慮——F-35生產線亟待新訂單續命,波音軍民業務雙線承壓,MQ-9B這類過時裝備都能賣出天價,恰是創新乏力下的畸形產物。
這場軍購盛宴終將落幕,但留下的思考才剛剛開始:當海灣國家開始用殲-35E作為談判籌碼,當阿聯酋在“陣風”與殲-10CE間搖擺,美國慣用的“軍火+政治”捆綁策略正在失效。或許正如中東諺語所言:“當駱駝知道自己的價格,主人就該擔心了。”對于阿聯酋而言,在掏出真金白銀前,或許更該算清這筆賬——究竟是繼續當美國軍火的“提款機”,還是押寶新興力量換取戰略主動權?答案,可能就藏在殲-35E的機翼之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