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就像乒乓球,有快有慢,有起有落。
曾經手握59塊金牌的曹燕華,在國人眼中是乒壇女皇,可誰又能想到,她一度深陷煙酒、情感波折,最后卻過上了和許多普通人一樣平凡卻溫暖的生活,這故事的反差,讓人感慨。
她站在世界最高領獎臺,卻也在生活中嘗過冷暖。這樣的矛盾和反差,不只是體育傳奇,更是無數中國家庭的縮影。
一、
每次說起曹燕華的童年,鄰居們總愛提起那條上海老弄堂。她家并不寬裕,父母是普通工人,家里最值錢的,也不過是那副父親省吃儉用買來的紅雙喜球拍。清晨的巷子里,球拍敲打球桌的聲音經常蓋過了早點攤的吆喝聲。那時候,曹燕華才五歲,和姐姐們在球桌邊學著撿球、揮拍。
家里大人都說:“我們家燕華有出息,將來一定打出個名堂。”但沒人想到,這份寄托后來成了她身上難以卸下的重量。那時候的孩子們,哪有什么課外班,都是父親下班回家,牽著她的小手到社區活動室練球。她父親沒說過什么大道理,只是希望小女兒能陪在自己身邊,別像兩個姐姐那樣,響應號召去農村當知青,遠離家人。
但命運總會把人推向意想不到的遠方。小學四年級,她已是學校里最厲害的小選手。別人玩,她訓練,別人休息,她練球,一雙手因為長期握拍早早起了繭子。她曾抱怨過,也耍過脾氣,有一年甚至賭氣要學鋼琴,只因覺得乒乓球“沒意思”。母親一邊安慰,一邊叮囑:“女孩子家做什么都行,可有始有終才叫本事。”家庭的溫暖、父母的期待,悄悄在曹燕華心底種下了堅持的種子。
15歲那年,她第一次代表上海二隊參加全國比賽。盧灣體育館人聲鼎沸,曹燕華卻異常冷靜。她的對手是成名已久的前輩,沒人看好這個瘦瘦小小的孩子。可賽后結果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她以3比1拿下了冠軍。也正是那場比賽,讓國家隊的教練們記住了她。她就這樣“破格”被選進了國家隊,成了那時最年輕的女隊員。
可剛進國家隊的日子并不好過。她基礎差,體能跟不上隊友,經常在訓練中掉隊。練跑步總是最后一個,氣喘吁吁回到宿舍,自己偷偷抹淚。但夜深人靜時,她還會把球拍抱在懷里,仿佛那是她通向更廣闊世界的唯一鑰匙。
隊里有句老話:“能吃苦,才出頭。”曹燕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硬是撐過了最難熬的那幾年。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她學會了反手高拋發球、換板搓球這些獨門絕技。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爬起,磨出了她后來的鋒芒。
到了1978年,她站在亞錦賽的賽場上,連勝兩位前輩隊友,首次拿下女單冠軍。從此,她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報紙和廣播里。每次回上海,鄰里街坊都會拉著她父親問:“你家燕華這次又拿了第幾?”父親笑著搖頭,其實他最開心的,是女兒能平平安安站在自己身邊。
二、
如果說進入國家隊之前,曹燕華是靠著勤奮和韌勁一步步爬上去的;那么成名以后,她的成長路上卻多了不少別人看不見的彎路。
1979年,她剛剛拿下世乒賽團體冠軍,卻在女單決賽中失利,外界的褒獎和期待變成了壓力。隨后的全運會,她又錯失關鍵比賽,讓上海隊與金牌擦肩而過。隊里、家鄉、媒體的各種議論,讓這個二十出頭的姑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
曹燕華并不是一開始就那么“自律”的人。比賽壓力大時,她也會偷偷和隊友抽根煙、喝點酒。那時候,體育隊員的生活其實很封閉,許多苦悶和委屈說不出口。有人喜歡夜跑、有人愛看小說,她則在房間里默默地發呆。隊友偶爾打趣她:“你這小妮子,看著老實,骨子里是個不服管的。”
年輕氣盛時,她也有過“叛逆”。喜歡燙新潮的發型,也常在賽后拉著隊友喝上一杯,覺得只有那樣才能短暫忘記訓練場上的重壓。甚至在最浮躁的一兩年里,她把“煙酒不離身”當作解壓的方式。父親曾多次勸她:“女孩子家別學這些壞習慣。”可曹燕華一笑置之:“反正我也不比別人差。”
一位老隊醫回憶,“那幾年,曹燕華有點像一只離群的小鳥,有時候你能看見她咬著煙頭在走廊里發呆。”可即便如此,她從未放棄訓練。只是那種自律與放縱交織在一起的矛盾,讓她一度覺得“自己不像自己”。
1981年,她遇到了人生中的關鍵轉折。新的教練周蘭蓀以嚴厲著稱,要求她練習強度翻倍,不達標準不許休息。有一次訓練后,曹燕華累得躺在地上直喘粗氣,隊友們都替她叫苦。可她偏不服輸,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也是在那段低谷期,曹燕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她慢慢收起了張揚、減少了煙酒,更多地把精力放回了球臺。正因為經歷過那些“歪路”,她才能在之后的比賽里收放自如,愈戰愈勇。
1983年到1985年,她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連續三年,她包攬了世乒賽女單、雙打、混雙等多項冠軍,總共摘下59塊金牌。那時的她,是全隊的“主心骨”,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一切的背后,是無數個夜晚的掙扎與自省。
朋友曾笑問她:“你后悔過當年放縱嗎?”曹燕華淡淡地說:“人要經歷過低谷,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三、
輝煌之后,人生總是要歸于平靜。1985年,年僅23歲的曹燕華宣布退役。退役原因外人猜測頗多,有人說她傷病纏身,也有人說她因情所困。實際上,對她來說,退役更多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運動生涯的高峰,她已經全部經歷過,她想換一種活法。
退役后不久,曹燕華和同為國手的施之皓走到了一起。兩人曾在隊里談過一段“地下戀情”,當時隊規不準隊員戀愛,他們只能偷偷約會,甚至還讓隊友幫忙“打掩護”。好不容易等到退役,兩人便步入了婚姻。
婚后,曹燕華隨丈夫去了德國。異國他鄉生活不易,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再加上孤獨感作祟,她一度感到無所適從。為了排解寂寞,她在德國小鎮開起了中餐館,一邊經營,一邊照顧家庭。
婚姻表面平靜,實際波瀾暗涌。丈夫忙于工作、聚少離多,兩人漸漸有了隔閡。孩子出生后,曹燕華一心撲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卻始終覺得缺了點什么。1999年,她毅然帶著兒子回到上海,創辦了屬于自己的乒乓球學校。
在那幾年里,她白天帶隊訓練,晚上還要為學校的賬本發愁。曾有一次,她為籌集資金,瞞著家人把房子抵押出去。朋友都勸她:“你都拿過那么多世界冠軍了,何苦這么折騰自己?”但曹燕華只是笑笑,說:“乒乓球教會我,輸了還能再來一次。”
最終,婚姻沒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2000年,兩人低調離婚。那幾年,她獨自一人帶著兒子生活,忙事業也照顧家庭,日子并不輕松。她常和身邊的朋友說:“人一輩子有起有落,能守住初心就夠了。”
直到兒子長大成人,曹燕華才慢慢敞開心扉。很多年后,她遇見了現在的伴侶——同樣是退役運動員,性格溫和,對她體貼入微。兩人雖然都是二婚,卻像年輕時戀愛的小夫妻。身邊的朋友都說:“曹燕華現在像小公主,日子過得比誰都甜。”
如今的曹燕華,依舊活躍在乒乓球教育一線,她創辦的學校培養了不少優秀小球員。她說,生活就像比賽,有時候你贏了,卻也要懂得接受失敗;有時候你以為一切都結束了,其實只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曹燕華的人生,沒有過度的傳奇,也沒有戲劇化的跌宕。她用自己的堅持和真誠,活成了無數人眼里最真實的“乒乓女皇”。
她曾在聚光燈下被人簇擁,也曾獨自經歷人生低谷;她經歷過迷茫與彷徨,也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溫柔歲月。她的故事,也許不像小說那樣跌宕起伏,但正因如此,更讓人覺得親切、真實、值得回味。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場沒有劇本的球賽,走過彎路、經歷失落,最后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曹燕華用自己的故事,悄悄告訴我們:世界冠軍也有普通人的煩惱和溫情,幸福其實就在煙火生活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