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表明,醫生忽視或輕視患者癥狀可能會造成長期傷害。這種“醫療煤氣燈效應”不僅會引發羞恥感和憤怒,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完全放棄就醫。想象一下,你去看醫生,討論你擔心的癥狀,結果醫生卻輕描淡寫、不予理會,甚至無視你的擔憂。這會促使你再次去看那個醫生,對吧?甚至可能讓你徹底不再信任醫生。
雖然這種現象最近才被命名為“癥狀無效”,但它更常見的名稱是“醫療煤氣燈效應”。羅格斯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行為會對患者造成持久的心理傷害,并損害健康結果。
“我們發現患者會質疑現實,”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Allyson Bontempo博士說道。“他們會問,‘這是我編的嗎?這一切都是我的幻想嗎?’我們還發現,癥狀無效化與抑郁、自殺傾向和醫療保健相關的焦慮有關,這些焦慮實際上可能會上升到創傷反應的程度。”
診斷不僅僅是一種指導病情管理的工具。沒有診斷的患者無法理解令人痛苦的癥狀,也無法向家人、朋友和同事解釋自己的病情。診斷賦予患者合法性,讓他們能夠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認可”自己的痛苦,而沒有診斷則意味著不確定性,并且往往無法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為了了解與癥狀無效相關的負面心理和醫療保健后果,研究人員系統地回顧了151項定性研究,共涉及11307人。他們研究了11種具體疾病:埃勒斯-丹洛斯綜合征(EDS)、子宮內膜異位癥、纖維肌痛、海灣戰爭綜合征(GWS)、腸易激綜合征(IBS)、長新冠、多種化學物質過敏癥(MCS)、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征(ME/CFS)、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POTS)、系統性紅斑狼瘡(lupus) 和外陰痛。之所以選擇這些疾病,是因為診斷通常存在爭議、被認為罕見、病程較長和/或不確定。
審查確定了由癥狀無效引起的四大類有害后果:誘發的情緒狀態,如羞恥、消極的自尊和自殺風險;醫療保健特定的情緒狀態,包括沮喪、憤怒和對醫生失去信任;醫療保健相關行為,包括少報癥狀和避免醫療;并延遲診斷。
研究人員表示:“醫療保健環境中無效的環境無法教導患者在醫療保健中形成切合實際的目標或期望,因此患者對醫療保健機構和臨床醫生抱有無助感。這種無助感似乎促使他們回避醫療保健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為醫療保健從業者如何改變其行為提供了指導。
“我不建議對那些因癥狀而苦惱的患者說‘可能沒什么大不了的’,”邦坦波說。“患者應該感謝醫生溝通他們的不確定性,并承認他們確實不知道。”
研究人員承認,這對于經歷過癥狀無效的患者來說可能具有挑戰性,但也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患者可以做一些研究,看看能否在網上找到醫生的評分,”邦坦波說。“但對于患者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如此積極地為自己辯護,這很不容易。一個好的策略是,在與醫生交談時,帶上伴侶、成年子女、朋友或其他任何能夠支持他們關于癥狀陳述的人。”
該研究發表在《心理學公報》雜志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