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部協作的熱潮里,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和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攜手并肩,從“輸血式幫扶”切換到“造血式發展”,共譜“產業協奏、人才共鳴、服務交響”三大樂章,以“自我造血”為音符,譜寫出鄉村振興協奏曲的動人旋律。
乘著“莞銅協作”的東風,銅仁市萬山區青年湖村黃家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樣本。圖為黃家寨一角。
01
產業協奏,澎湃富裕強音
莞銅協作以資金、技術、市場為三重奏核心,奏響產業發展的激昂樂章。
“以前種地風吹日曬雨淋累得很,現在播種、育苗、移栽、采收都可以在棚內完成,還有機器輔助,干活輕松多了。”萬山區黃道鄉貴州百匯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匯源公司)的高標準大棚蔬菜基地里,脫貧戶田小妹正在移栽幼苗。
得益于60萬元的東西部協作資金,百匯源公司新建了農產品加工包裝車間、冷鮮庫房和辦公用房,補齊了蔬果貯存短板,降低了農產品加工成本。
資金如靈動的音符,精準注入萬山區特色產業脈絡。2021年起,萬山區以特色產業作為投資重點,連續4年注入1.67億元東西部協作資金,讓137個項目落地生根。莞銅兩地還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債券等,吸引東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2021—2024年捐贈資金和物資折合2242萬元。
針對蔬菜基地育苗大棚數量不足的問題,基地采取直播和移栽兩種成熟的技術,實現了種苗成活率高、菜苗長勢好的目標。
“搭乘東西部協作的東風,我帶人到東莞市去學習技術。同時,東莞市派技術員到萬山區,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百匯源公司負責人楊元桃介紹,如今,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個個都是種植能手。
技術支撐猶如激昂的旋律,推動萬山區產業升級迭代。莞銅兩地通過“東部課堂+西部轉化”“東部技術+西部技術”融合模式促成技術雙向流動,構建“技術嫁接+成果轉化”模式成效顯著。百匯源公司負責人帶隊赴東莞取經,東莞專家深入萬山田間指導,將大灣區現代農業技術與本土生態智慧融合,培育出品質卓越的高山蔬菜。
發展特色產業,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好。莞銅兩地通過“大灣區市場+貴州產品”的模式,讓貴州山區的優質農產品跨越千里完成從農牧場到餐桌的“鮮”鋒接力。近年來,萬山區通過工作專班“牽線搭橋”、推薦企業定向采購等措施,促進兩地市場互通。2024年,萬山區向大灣區市場輸送的農畜牧和特色手工藝產品銷售額達3.19億元。
市場是澎湃的和聲,打通產業價值鏈。東莞萬山共建“產品甄選—品牌入灣—渠道共建”全鏈條體系,萬山區專注生產,東莞市負責市場拓展,合力打造“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區域公用品牌,借助“832 平臺”等線上線下渠道,讓萬山區農特產品走向全國。
02
人才共鳴,譜寫成長序曲
人才是自我造血的核心聲部,莞銅協作打破傳統幫扶桎梏,跨域交流、技能培育、多元賦能,譜寫人才自主成長的動人序曲。
“不光是去學技術,更重要的是對接市場,尋找商機與合作伙伴,開展民間交流,購進和推廣先進的農用物資和農業技術,引進小型的農業機械裝備。”萬山區農業農村局區劃中心主任陳守剛經常帶領本地人才前往廣東省交流學習。
跨域交流為兩地干部打開一扇窗、架起一座橋,為提升萬山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組建微信群后,我們雙方持續深化客戶聯絡,每當蔬菜進入關鍵生長期,我就實時拍攝長視頻同步給采購方。廣東客戶確認品質后,立即下訂單并預付定金,構建起堅實的信任基石。我們嚴守契約精神,形成深度互信關系。”陳守剛介紹,后期輸送本地農戶赴粵學習標準化種植技術,更打通了產銷對接通道,搭建起跨區域民間合作的堅實橋梁。
為讓更多參與到產業發展中的農民掌握一技之長,莞銅兩地建立“立體化培養+多維度激勵”體系,通過“莞銅夜校培訓+就業委培” “東部師傅+本地徒弟”等模式培育現代技能勞動力。
萬山區將人才培育成果轉化為產業動能,探索出“技能孵化+產業升級”的鄉村振興路徑。得益于人才支撐與技術賦能,該區傳統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轉型,為集體經濟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全國“一村一品”香柚示范鄉,黃道鄉以強村富民公司為載體,整合各類資源,采取多元出資的方式,讓10個村抱團發展,公司統一劃定種植標準、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分揀打包銷售、統一進行保底收購、統一進行獎補和分戶經營的“五統一分”方式,全力發展香柚產業,切實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將人才培育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節奏。
人才價值的多元釋放是宏大的和聲,在跨域交流、技能培育、多元賦能中,人才在各領域持續發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奏響全方位發展的共鳴曲。
03
公共服務交響,共筑民生華章
“我來萬山的原因用12個字來表達——一個號召、一個初心、一個使命,希望通過對口幫扶這種方式,把我的醫療技術和產科方面的知識留在萬山,為萬山醫療水平的提升盡一份綿薄之力。”東莞市東城醫院護理部主任方淑娟在萬山區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時說。
東莞市東城醫院護理部主任方淑娟(右一)在銅仁市萬山區謝橋街道開展健康義診活動。
萬山區人民醫院婦產科護士羅蘭艷介紹,“方主任為我們搭建了完整的特色診療體系,產前瑜伽、自由體位分娩等創新項目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每當我們在新項目操作中遇到瓶頸時,她總是手把手示范指導,直到每個護理細節都達到規范標準,現在科室整體診療能力已實現質的飛躍。”
醫療協作奏響溫情序曲,東莞專家助力萬山成立首個護理(助產)門診,構建起三級診療網絡,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東莞社工督導團隊培育的12支“螢火蟲”志愿服務隊,開展健康義診等服務380余場,惠及超萬人次,織密了基層醫療服務網絡。
教育幫扶同樣綻放異彩。東莞采用“組團式”支教模式,選派優秀教師駐點幫扶,通過“名師課堂”“雙師教學”等形式,將先進教育理念注入當地課堂。
“黃老師的課非常有趣,有很多課堂互動環節,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她還教會我們自我解決問題。”提到黃老師,銅仁市第二十九小學六年級三班學生紛紛豎起大拇指。
大家口中的黃老師,正是從東莞市東城實驗小學來到萬山區的支教老師黃凱敬,已有20年教齡的她,對如何帶動數學課堂氛圍經驗十足。
黃凱敬摸清學生的數學基礎后,制定教學方案:課堂上的“有圈有標有畫”法,確保每道題的講解步驟學生們應懂盡知;試卷上的“思維留痕”法,確保每名學生養成解題好習慣。此外,她與28名數學教師成立數學教研組,每周二固定開展教學研討會,把自己的教學心得分享給每名教師。
在東莞教育幫扶的實踐中,黃凱敬這樣的“引路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學方法,更激活了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當“名師課堂”的智慧火花在山區課堂綻放,當“教研共同體”的協作模式深扎根系,教育幫扶已突破單向輸送。這種“輸血”與“造血”并重的模式,為山區教育注入源頭活水,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山海阻隔。
山海攜手處,共富正當時。從產業振興到人才培育到民生改善,莞銅協作通過構建全方位的自我造血體系,實現了從“短期幫扶”到“長效發展”的跨越。這場跨越山海的協作,不僅是資源與技術的流動,更是發展理念與創新思維的碰撞,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莞銅經驗”。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州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0期
總監制: 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