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用絲織品制成的書寫材料,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包含52種文獻、共計13萬余字的帛書。如何讓這些帛書里的文字“活”起來,看文物數據數字化大顯身手。
在湖南博物院數據中心,技術人員通過高精度的文物數據采集,建立了包含22.87萬張圖片、3400件三維模型的文物數字化數據庫。人們獲取和分析文物信息更加便利,減少了直接接觸帛書這一類脆弱文物的風險。而在湖南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青年創意團隊就以這些馬王堆帛書的高清圖檔為依據,比對同一歷史時期簡牘、碑刻等文物圖片,仔細分析帛書文字的筆畫形態與書寫規律。
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負責人 張準:通過數字化采集成果,可以完整獲取帛書文字所有細節,包括細微的筆畫紋理、因年代久遠產生的自然痕跡。設計師們可以放大、縮小、旋轉,從各個角度觀察帛書文字,精準提取字體的形態、結構和書寫風格特征,然后轉化為計算機可編輯的數字字體,讓古老的帛書文字以數字形式“活”起來。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馬王堆帛書包含《老子》甲、乙本、《周易》等52種文獻,這些帛書及殘片上可辨認的漢字共計13萬余字之多,其書法可分為篆隸、古隸、漢隸三種,展現出漢字由篆轉隸的鮮明特征。
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 喻燕姣:西漢晚期,篆隸也好,古隸也好,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基本上是成熟的隸書了。另外從藝術風格角度來看,馬王堆帛書的書寫比較自由,不同書家的風格表現出不同的范式。
技術人員以馬王堆帛書中的漢隸為藍本,通過AI生成模型擴寫字體庫及矢量化技術,經過標準化設計,提取出“馬王堆新漢隸”數字字體,創建了約5000字的標準字庫,并按照國家標準和國際編碼要求,給每個字形都校對編碼。后續,這一新字體將通過公益授權等方式,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用。
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負責人 張準:這些文化瑰寶經過數字化的提取和保護,目前停留在硬盤里是不夠的。秉承“讓文物活起來”的核心目標,我們希望通過這款字體,讓馬王堆帛書上的漢字能真正融入當代生活,讓每個人都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也吸引更多人了解馬王堆文物及背后的西漢文化。
(總臺記者 姜文婧 王廣蓉)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