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人們對豬油談之色變,認為吃多了會三高,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是最近幾年,網上的說法又漸漸發生了改變,說是豬油的危害并沒有那么嚴重,甚至吃豬油比吃植物油還要對身體有好處。
更有陰謀論說,過去的中國人都是吃豬油的,吃植物油是現代西方資本集團的宣傳洗腦。
那么,豬油究竟有沒有危害?中國人過去真的只吃動物油而不吃植物油嗎?
油屬于三大營養素之一
先說說,人體為什么需要人只要還活著,就需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來維持營養需求,這屬于人體的三大主要營養元素。脂肪是人體內必要的能量,如果缺乏就會出現體力不足,嚴重缺乏,甚至還會喪失活動能力,而油就屬于其中的主要營養素。
人體是由數以億計的細胞構成的。細胞結構中的絕大部分是由脂肪酸構成的,而脂肪酸又要依靠油來獲取。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油的話,人體內的細胞也就沒有辦法成活乃至運作。
我們每天吃下去的油脂,一部分供給人體,用以消耗。另一部分,沒有被消耗的,就會被身體儲存起來。現代人都擔心身體長肉,其實就是在擔心身體在儲存脂肪。
正常人的體內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組織以及內臟周圍,除了提供能量,還可以隔熱和提供保護。
也就是說,脂肪在人體內可以維持體溫的正常,同時又像柔軟的墊子,把各個器官分割包裹起來,避免器官相互擠壓,起到了緩沖作用。
這里額外多說幾句,現代人之所以不喜歡胖,無非是食物供應充足,不用擔心饑餓。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攝入食用油的量和類型也就越來越挑剔。
這就不得不提到豬油了,大多數人確實都知道,豬油吃多了肯定會長胖,而身體一旦肥胖,確實又有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現在有的人會認為吃豬油對身體有益呢?
對身體有益,可能是一種錯覺
現代社會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觀點,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經常吃豬油,但是得高血壓或者心臟病的人卻并不多,所以吃豬油更有利于健康。
此外,上了年紀的人也有印象,過去殺豬以后的肥肉不會直接吃掉,而是會煉成豬油,用以做菜一點點吃掉。多數人都還記得,用豬油炒出來的菜確實很香。事實上,以上的觀點并不準確,或者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食物種類稀缺,關鍵是每頓飯人們都吃不飽,營養的攝入量相對于現在來說都很低。在那種情況下,哪怕是經常吃豬油,基本上也不會給身體帶來多大的危害,因為身體內部就處于營養虧損狀態,吃豬油能夠進行一定的營養彌補。
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人們不但能夠吃飽飯,而且食物的種類還相當豐富,每天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實際上都是過量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大多數人都處于營養過剩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吃豬油,尤其是吃過量的情況下,不但會漸漸胖起來,而且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確實會增加。
當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不僅僅是因為食用油攝入多了,如果鹽分攝入多,或者是其他的飲食習慣也會增加這類風險。
豬油的風險就在于它的全部營養價值都是脂肪,其中41%是飽和脂肪,47.5%是單不飽和脂肪酸,11.5%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全部都是脂肪,所以豬油的熱量相當高。
了解了這些,其實就能明白為什么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吃豬油不會對身體帶來健康隱患了。因為那個時候的物質原本就很匱乏,每頓飯吃進去的食物并不多,稍微添加一點豬油,就能夠有效的給身體提供能量和熱量。
再來看現在,每天吃的主食和菜類食品就已經夠多了,還有更多的人無肉不歡,如果依舊每天大量吃豬油的話,攝入體內的熱量肯定是超標的。但話又說回來,豬油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關鍵是要吃得有度。
總體上要控制油的攝入量
很多人都在懷念豬油的香味,這是由于豬油中的飽和脂肪含量高,所以不管用豬油做什么飯,都可以讓食物吃起來更美味。而且從心理的角度來看,過去物質匱乏,人們吃到的豬油實際上相當有限,所以稍微吃一點,人的大腦就能牢牢記住那個美妙的味道。
現在的情況則不一樣了,如果實在想念味道的話,一定要控制好攝入量,尤其是豬油的香味更下飯,不知不覺間就會讓人吃超標。若是天天吃的話,你的肚子肯定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鼓起來。
一個人平時不怎么吃肉,體重也不超標,偶爾吃一下豬油或者是其他動物脂肪,這也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一個人的體重已經超標,或者是已經出現了高血壓等疾病,這時候要是再吃豬油的話,那只能說這個人真的是被豬油蒙了心了。
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控制好攝入量,因為現在食物種類豐富,不光豬油中含有脂肪,其他油類或者別的食物中也含有脂肪。我們日常吃的肉、蛋、奶都含有飽和脂肪,瘦豬肉中也含有10%~30%的脂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搭配豬油食用,肯定控制不好攝入量。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不管是豬油還是植物油,每天的攝入總量原則上不要超過25g。簡單來說,如果這頓飯有多種肉類食物,就不要因為嘴饞再用豬油炒菜了。
實在想吃的話,一定要控制好總攝入量,或者是在吃素食的情況下添加豬油以增加口味。說到底,現在每個人都不缺吃的,也根本不需要用豬油來為身體補充熱量和能量。至于有人說過去人們主要吃豬油,這種說法其實更是錯得離譜。
從古至今,中國人既吃動物脂肪,也吃各種各樣的植物油。
膏腴之地,油香四溢
人類是從狩獵社會逐步轉變成為農耕社會的,所以原始人很早就發現了通過加熱肉類食物就能從中獲取動物的油脂。有意思的是,現代社會我們把動物的脂肪都通稱為油,但是在古代,不同動物的脂肪還是有明確區分的。
比如,豬油在古代就叫做膏,牛羊的脂肪就叫做脂。此外,古人還認為,可以凝結成固體的叫做脂,可以融化成為液體的叫做膏。而現代社會,人們把凝固成固體的叫做脂,把能夠融化成液體的叫做油。
但不管稱呼叫什么,古人也知道動物的脂肪是好東西。《周禮》中就詳細記載了,要按照不同的季節,分門別類給周天子供奉各種動物肉類以及烹飪用油。
有一個詞語叫膏腴之地,說的就是一個地方的物產,像油脂那樣,意思是指豐饒。還有一個常見的詞匯叫民脂民膏,也是用油來形容社會和民眾的財富。
以上都是指動物的油脂,除此之外,古代很早也開始吃植物油。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懂得如何從芝麻中榨取香油。不過芝麻是被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所以那時候又叫胡麻,榨取出來的芝麻油也叫麻油或者是胡麻油。
古人除了知道芝麻可以榨油,也吃棉籽油、茶籽油、桐子油、油菜籽油以及黃豆油。有意思的是,由于古代的榨油技術有限,再加上黃豆的含油率并不高,所以古人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主要吃的是芝麻油。
芝麻的含油量達到了45%~50%,用一般的榨取辦法也能達到35%的出油率。相比之下,古代黃豆的出油率最多只能達到7%左右。
從上述情況就能看出來,中國古代不管是動物的油脂還是植物油,只要是能夠獲取到的,人們都吃,如果含油率大,被吃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且推廣的面積也更廣。直到現代社會,隨著榨油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植物油的產量才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年產量超3000萬噸
統計顯示,2023~2024的市場年度,國內植物油的產量為3062萬噸。豆油產量最高規模為1776萬噸,菜籽油的規模為765萬噸,花生油的規模為361萬噸。
除此之外,進口植物油的規模為810萬噸,進口最多的為棕櫚油,規模為335萬噸,進口菜籽油的規模為210萬噸,豆油的規模為35萬噸。
從油類的產量和進口量上就能看出來,現代食用油主要是以植物油為主,動物的油脂基本上不會被提煉成食用油而大規模投入市場。其實原因也不復雜,日常通過攝入肉類食物也就等于吃到動物的油脂了。
除此之外,我國人均植物油的消費量每年大約為28kg,這其中的63%的規模都是被家庭烹飪用油以及餐飲業用油直接吃掉了,按照這一比例,人均的消費量每年為18kg,相當于每人每天吃油48g。
而按照我國膳食指南的推薦,每天的吃油量最好控制在25~30g之間,也就是說,我國現在民眾的油脂攝入量其實是超標的。
結語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經常吃豬油的話,肯定會進一步推高肥胖率,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風險也會更加突出。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控制食用油的攝入量相當關鍵。
無論是豬油還是植物油,在目前食物充盈的情況下,盡量不要超標攝入,最好是吃的清淡一點。畢竟現在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每個人都不缺嘴,如果你控制不住,就得承擔可能會產生身體隱患的代價和風險。
參考資料:
《人為什么要吃油?吃什么油最好?》 青海日報 2024年6月13日
《不必談脂肪色變,怎么吃動物性脂肪不傷身》 北京晨報 2014年10月29日
《中國古代人吃什么油》 果殼網 2013年10月31日
《食用油消費向健康化轉變》 工人日報 2025年1月10日
《農業農村部:2023/24年度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3062萬噸》 導油網 2024年10月1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