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東京深夜的寫字樓曾以徹夜通明的燈光聞名全球,那是“過勞死”時代的集體墓志銘。
但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年輕人正用準時下班的背影,書寫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從企業跪求畢業生入職,到職場人理直氣壯拒絕加班,這場逆襲的背后,既是人口斷崖倒逼的生存法則,更暗藏著一代人覺醒的生存智慧。
當中國年輕人深陷“內卷即正義”的困局時,日本的轉身或許能讓我們看清:真正的進步,始于普通人不再甘當時代的燃料。
日本勞動改革的底層邏輯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虛幻繁榮下,打工人的生存困境被華麗的GDP數字掩蓋。
1987年東京某企業員工猝死案揭開日本"過勞死"時代的殘酷面紗,病歷本上密密麻麻的診療記錄與項目進度表并置,成為那個時代最刺眼的注腳。
這場無聲的死亡接力,最終推倒了日本職場變革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90年代泡沫經濟崩塌后,日本墜入"失去的二十年"深淵。
企業為斷臂求生掀起裁員潮,幸存者被迫接受"能者多勞"的畸形邏輯——某制造企業曾創下"單月加班207小時"的變態紀錄,管理層竟將此標榜為"企業忠誠度考核標準"。
這種將生命異化為KPI的價值觀,直接導致自殺率攀升。
30-40歲青壯年群體成為過勞死重災區,東京地鐵站里隨處可見的"請勿臥軌"警示標語,成了那個時代最黑色的幽默。
民間社會的自救覺醒進一步推動變革。
1988年,法律界與醫學界聯合發起"職場過勞援助專線",用專業力量為受害者家屬撕開企業封口令。
這場靜默的抗爭持續二十六年,終于在2014年迎來歷史性突破——《過勞死預防對策推進法》正式實施,首次以國家立法形式將員工健康權置于經濟增長之上。
2015年,日本電通公司24歲新人高橋茉莉因過度勞累跳樓自殺,這個血色事件撕開了“加班文化”的遮羞布。
但真正讓日本年輕人按下暫停鍵的,不是輿論譴責,而是兩記政策重拳:
第一拳打在法律層面。
2019年《工作方式改革關聯法》強制規定月加班不得超過45小時,違規企業將被公開“點名批評”。
配套的“離席管理APP”實時監控工位,下班后工作郵件自動攔截,讓“隱形加班”無處遁形。
第二拳砸向企業基因。
優衣庫母公司率先宣布“18:30關燈斷電”,索尼推行“周五17點全員撤退”,連黑松啤酒都打出“加班是浪費生命”的廣告。
當頭部企業開始用“不加班”爭奪人才,中小企業只能被迫跟進。
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是日本社會對“人力資本”的重新定價。
當生育率跌破1.3,企業突然發現:繼續壓榨員工=加速勞動力枯竭=集體滅亡。
于是,有公司為準時下班員工提供額外獎勵,也有公司推出"不加班日"可兌換主題公園門票。
曾經求職者擠破頭想進的行業,如今人力資源部門正主動提供優厚年假,將應屆畢業生視為亟需挽留的稀缺人才。
當日本社會還在為過勞死改革時,另一場危機也悄然降臨——生育率持續跌破警戒線。
2023年,日本總生育率僅為1.2,22歲人口較20年前減少一半。
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逆轉,徹底顛覆了職場權力結構。
企業突然發現,曾經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變成了稀缺品。
為爭奪有限的年輕血液,日企開始比拼帶薪休假天數、育兒假覆蓋寵物、甚至推出“叛逆員工保護制度”。
日本金融業將新人起薪上調2300元,游戲行業加薪幅度達27%,多家大型商社推行"晨間彈性工時制"并設置晚八點強制熄燈機制。
這些舉措并非單純福利升級,而是企業面對勞動力斷崖的生存策略。
一咨詢機構調研顯示,東京23區企業招聘難度較五年前激增3倍,與其說是企業主動關懷員工,不如說是市場規律倒逼資本讓渡權力。
更深刻的改變發生在代際價值觀層面。
平成世代目睹父輩“昭和男兒”為工作犧牲家庭、健康卻未獲回報后,集體轉向“佛系生存”:不買房、不婚育、拒絕加班。
這種“躺平”看似消極,卻形成強大的議價權——當企業發現“畫餅奮斗”無人買單,只能拿出真金白銀和假期福利。
中日鏡像
中國的內卷困局與日本形成微妙對照。
在仍然充沛的勞動力市場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仍是許多企業的底氣。
但危機已在地平線上若隱若現:2023年中國生育率1.09,青年失業率波動,職場代際沖突愈演愈烈。
日本經驗表明,人口結構變化會重塑整個社會的運行規則。
當企業開始為招不到人發愁,才會真正重視員工福祉;當年輕人數量跌破臨界點,“躺平”才能從消極抵抗升級為議價籌碼。
但中國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既要維持經濟增長動能,又需化解系統性內卷壓力。
看到日本經驗,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抄作業”。
但中日國情差異,決定了照搬行不通:
文化基因不同。日本“恥感文化”讓員工敢用“不加班”維護尊嚴,而中國“面子文化”讓多少人寧可熬夜也要在朋友圈曬加班照?當某大廠員工因準時下班被領導約談,說明我們的職場倫理尚未完成現代化轉型。
政策工具箱差異。日本能通過“離席管理APP”強制下班,但在中國,這可能被解讀為“監控員工”。沒有法律背書的技術手段,終究只是花拳繡腿。
人口結構倒逼力度不同。日本生育率暴跌十年后的改革窗口,中國可能只有五年。當我們的總和生育率跌破1.0時,再談改革恐怕為時已晚。
但日本經驗或許仍能給我們三把鑰匙:第一,用“生育率”倒逼政策改革,把人口危機轉化為改革杠桿;第二,用“企業評級”綁定加班時長,讓ESG評級加入“員工幸福感”指標;第三,用“靈活就業”重構勞動關系,讓零工經濟成為內卷緩沖帶。
從“社畜”到“香餑餑
日本變革最深刻之處,在于完成了職場權力的代際轉移:
過去,企業掌握絕對話語權。
終身雇傭制下,員工是“公司財產”,加班是“忠誠證明”。
現在,年輕人重新定義游戲規則。
他們用“炒老板魷魚”威脅企業改革,用“不婚不育”逼政府讓利,甚至創造出“辭職咨詢師”這種新職業——專門教人如何優雅離職并拿到補償金。
這種權力轉移的背后,是日本社會對“人力資本”的認知升級。
當企業發現,培養一個能準時下班的高效員工,比壓榨三個過勞員工更劃算時,整個社會的生產函數就被改寫了。
如今日本企業招聘廣告上,“不加班”成了比“高薪”更有吸引力的關鍵詞,這正是年輕人用腳投票的結果。
日本的“反內卷”實驗證明,人口危機未必是末日——它可能倒逼社會打破舊秩序,重構更人性化的生存規則。
對中國而言,與其恐懼“未富先老”,不如將危機視為轉型契機:當年輕人不再被迫為生存犧牲生活,內卷終會走向終結。
畢竟,一個讓普通人“活得像人”的社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答案。
參考資料:
1.小怪獸的心事《日本年輕人從“躺平”到“香餑餑”帶給我們的啟發是什么?》
2.勞動者覺醒《反內卷、反996,才剛剛開始!》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