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明,清朝不清”,清朝的官場確實污濁不堪,貪污腐敗之風充斥著各個衙門,這才出現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諺語。即使是清朝的國庫,也遭到了侵蝕,損失高達九百余萬兩。不過,晚清時期卻出現了一個非常廉潔部門,雖然是由外國人創建、管理,卻為清朝續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最肥衙門
從經濟上來看,清朝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家,因其自給自足的性質,所以對海外貿易并不感興趣,對于關稅收入也不怎么在意。清朝前中期雖然設立了海關,但關稅收入一直是筆糊涂賬,沒有明確的征收標準。到了乾隆年間,只剩下一個粵海關,而這正是當時清朝最肥的衙門。
據“中國通”馬士測算,在19世紀初的正常年份中,粵海關每年上繳的稅收為120-130萬兩,然而實際征收的各種規費應該在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清朝海關的關稅雖然不高,但因官場的各種潛規則,讓粵海關的官員們賺的盆滿缽滿。比如粵海關的看門人,也就是門衛,一月的工資居然達800兩之多,與知縣的養廉銀大致相同。
二、總稅務司
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五口通商的實行,舊式粵海關的好日子到了頭。1846年,上海道臺宮慕久在英國領事的誘騙下,特設為外商辦理報結關的“江海北關”。然而數年后,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江海北關陷入癱瘓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英、法、美駐上海領事與蘇松太道吳建彰談判,建立了一個協助清朝征收關稅的委員會。
英國根據1858年訂立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要求清朝“各口劃一辦理”。于是“上海模式”在各個通商口岸得到推行。到了1859年,清政府按照英國的建議,在上海設立總稅務司署,來統一管理清朝的關稅事務,同時任命英國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之后,赫德出任總稅務司,并將總稅務司署遷至北京。
三、為清續命
總稅務司署雖然是由外國人掌控,但卻沒有沾染清朝官場的不正之風,無論是工作效率,還是其他方面都采用當時先進的西方管理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里是清朝官僚系統中最廉潔的衙門,就連總理衙門都認為,“洋人充當中國司稅,辦理尚屬認真”。特別是赫德在位期間,他積極參與清朝的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另外,總稅務司署在還起到了為清朝“續命”的作用。1865年的時候,海關稅收只有830萬兩白銀,到了1907年的時候,已經達到3254萬兩,成為支撐清朝的財政命脈。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外國人控制下著海關,實際上也是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工具。總而言之,這段特殊時期歷史充滿著特殊的氣息。
參考資料:1.《赫德與中國海關》;2.《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