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林敏兒 近日,由深圳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圳蘭科中心”)與「LAN蘭」品牌聯合主辦的“蘭科植物科普與保育沙龍”舉行,通過沉浸式蘭花科普、科研基地探訪、蘭科植物保育體驗及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向公眾傳遞蘭花的科學價值與生態意義,培養公眾對蘭花的正確認識,引導更多人參與到蘭花保護的行列。
一場以蘭花為題的主題溯源沙龍活動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類群之一,蘭科植物擁有近3萬種野生資源,其多樣性演化史被譽為“植物界的達爾文謎題”。
深圳蘭科中心科普科教部部長何祖霞向到場嘉賓詳細介紹了蘭花的價值。作為植物保護的“旗艦”類群,野生蘭花已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占公約附錄物種的90%以上。
她表示,加強公眾認知是保護的前提,只有讓大眾更了解蘭科植物的物種特性、生態價值與生存困境,才能讓更多人有意識地參與保護。
在深圳蘭科中心多位專家的帶領下,大家深入蘭花秘境,親睹數千種蘭花的純凈之美,更有幸見到了華白及、兜蘭、霍山石斛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蘭花品種。專家們全程細致講解,讓大家親身感受東方植萃的神奇功效與獨特精神價值。
到場嘉賓近距離參觀了蘭花從種子無菌萌發、組培擴繁,到溫室馴化,再到模擬野外回歸的全鏈條保育流程,并在相關人員指導下,在模擬野外場地親身體驗了蘭花放歸。從無菌室到自然幽谷的生命遷徙,助力蘭花自然永續。
從瀕危植物到成分創新的全鏈路突破
據介紹,部分蘭科植物蘊含豐富的藥用價值,白及蘭便是其中之一。
白及蘭入藥的記載可追溯至西漢的《神農本草經》,與石斛、天麻并稱為三大藥用蘭花,3000多年一直被用于醫學臨床。但由于長期挖采,白及蘭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現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即便進行人工栽培,一株白及蘭成熟也需4~5年時間。
為找到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間的平衡,「LAN蘭」通過植物愈傷科技克隆珍稀蘭花,無需種植采摘,就能獲取高濃度的蘭花精粹,形成了藥用植物可持續利用的新模式。通過實驗數據驗證,愈傷組織具備強大的自愈力和超強再生力。相較于普通植提,是一種更自然、更綠色、更穩定的方式。
守護蘭花瑰寶,共筑生態保護之路
「LAN蘭」于2024年與國家蘭科中心達成戰略合作,合作內容包括華白及的研究與保育、蘭花的科普宣傳、蘭花多領域基礎研究、蘭花新品種原料的開發等,旨在以科研與公益之力賦能蘭花保育,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
深圳蘭科中心作為我國重要的植物保護科研基地,自2006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蘭科植物的保育與研究。該中心保育蘭科植物近4000種,規模居全國前列。作為國家級科研平臺,深圳蘭科中心不僅專注于珍稀瀕危物種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應用,還積極開展公眾科普教育,讓更多人了解蘭花的生態價值與保護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