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5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通報,協和醫學院“4+4”醫學博士董某瑩,存在系統性的全盤造假。
入學資格是假的,北京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2019年境外招生對象應是2018至2019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的本科畢業生,還必須按照試點班入學課程要求修完總學分不少于66學分的醫學預科課程。
根據網友們扒出的董某瑩個人履歷:其中學即出國讀書,大學先是進了一所社區大學(相當于國內的職業技術學院),后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學經濟學。這所學校雖然頂著哥大的名頭,實際卻是一所獨立學院,大致相當于此前的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也就是國內的三本。這樣的學校,按理根本不應當獲得入學資格。
同時,董某瑩在申請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時,還偽造了大學物理、有機化學等4門課程共計16學分的成績。這樣的造假,顯然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完成的。
博士論文是假的,通報指出,董某瑩2023年博士學位論文主體部分(綜述除外)與同年畢業的北京科技大學他人學位論文重復率超過20%,存在抄襲剽竊學術不端行為,情節嚴重。有分析發現,董某瑩的論文在核心方法、實驗設計甚至文字表述均存在嚴重剽竊。
學術論文也是假的,通報指出,董某瑩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有3篇屬于不當署名、1篇屬于重復發表。
這一系列的系統性的造假,顯然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個環節就能完成的,背后一定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人。
明目張膽的造假能夠通過協和“4+4”博士的審核,至少暴露三重問題:首先是材料審核的形式化,招生審核部門是否對境外學歷進行過實質性核查?其次是推薦人制度的失效,為其提供的推薦的學者是出于怎樣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是招生權力的尋租空間,是否存在招生負責人與中介機構的利益輸送?
值得注意的是,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實行“申請-審核”制,招生工作小組和專家組擁有較大自由裁量權。這種制度設計本意是選拔跨學科人才,但在缺乏透明監督的情況下,反而為權力濫用提供了溫床。正如國家衛健委通報所指出的,協和在錄取資格確定環節存在“試點方案不嚴密、管理不嚴格”的問題,這或許能解釋為何董某瑩這樣的 “問題博士”能夠一路闖關。
此前,網友還扒出過一些疑似存在類似問題的協和“4+4”博士,據傳背后有一條成熟的跨國鍍金產業鏈。部分留學中介與國內外學術掮客形成利益同盟,為權貴子弟量身定制“學術速成套餐”:從代寫申請文書、購買SCI論文掛名,到運作國際會議報告席位,最終實現“野雞大學學歷+頂級學術履歷”的完美包裝。
董某瑩的博士論文的造假,首先是導師責任的缺位。作為論文第一責任人,董某瑩的導師是否對研究過程進行過實質性指導?其次是評審機制的失效,根據協和醫學院的規定,博士論文需經過查重、雙盲評審等環節。但董某瑩的論文在重復率超20%的情況下仍能通過答辯,那么參與答辯的專家組成員,是否認真履行了學術把關職責?
而董某瑩的學術論文署名不當、重復發表,意味著在論文發表環節,相關期刊的審稿流程同樣存在漏洞。學術期刊是否對作者貢獻進行過實質性審查?是否存在人情稿、關系稿現象?
董某瑩的造假鏈條能夠環環相扣,絕非個人之力可為。從社區大學轉學證明到論文署名掛名,從招生材料偽造到規培資格“空降”,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操作與內部配合。這背后,可能存在一個由中介機構、學術掮客、高校管理人員組成的灰色產業鏈。
董某瑩的“全程造假”,不僅是個人道德的崩塌,更是制度性信任的危機。當造假者能夠憑借偽造的學歷與論文堂而皇之地進入醫療體系,當頂尖學府的招生與評審淪為權力與資本的游戲,公眾對醫學教育的信任、對醫療安全的期待,都在這場荒誕劇中受到沖擊。
國家衛健委已啟動對“4+4”試點的全面評估,協和醫學院也在深入整改。但要真正重建信任,還需要系統性的制度重構,讓醫學教育回歸“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讓學術殿堂不再成為造假者的樂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