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美,猶如靜水流深,沉淀著東方美學,映照出中國智慧。在水一方,不少青年涉水而行。他們以技為鑰,以藝為燈,在非遺的歷史深處打撈、創新,用一件件作品奏響古韻新聲,讓傳統文化穿透蜿蜒流轉的歲月,抵達更多人身邊。
“85后”國風手藝人、自媒體博主雁鴻就是其中之一。從護士到手工博主,6年間,她將易拉罐、錫紙、開心果殼、泡面桶等稀松平常的物件,制作成獨具匠心的頭飾、鎧甲、花燈、獅帽、風箏、花瓶……這些作品不僅飽含東方審美,還與社會熱點同頻共振,用“破題、破局、破圈”為非遺的當代表達探索新路徑,將新生代手藝人的傳承之心融于一技一藝。
寄情非遺
民族風情里的“風雅頌”
蓉城三月,紅了桃花,綠了楊柳。當工作室前的油菜花黃了一片時,雁鴻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婚服也終于完工。歷時3個月,她長舒一口氣。今年,她開啟制作五十六個民族傳統服飾系列,這件蒙古族傳統婚服,正是作品之一。
2024年年尾,在鄂爾多斯博物館,一件蒙古族傳統婚服讓雁鴻一眼萬年。用珊瑚、瑪瑙、玉石等串綴而成的頭飾,如繁星一般,召喚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情思,也讓雁鴻心生復刻這件婚服的念頭。然而,要復刻這樣一件傳統民族服飾并非易事。蒙古族服飾華麗考究,不同地域的款式風格迥異。以頭戴為例,鄂爾多斯各個旗(區)都有不同之處。此外,裙子的走線,衣服的領口、袖口、大襟的裹邊以及刺繡,都有講究。一套傳統服飾,就像《詩經》一般,將流動的生活集合,凝練著地域的“風雅頌”。
要復刻得原汁原味,僅靠網絡搜索遠遠不夠。為此,雁鴻的朋友專門寄來自己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婚服,讓她探究細節。
▲ 雁鴻穿著自己制作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婚服。
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程。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婚服的頭戴用料以銀為主,在布襯上鑲嵌縫墜大量的紅珊瑚、綠松石、瑪瑙、玉石、珍珠,并輔以繡花。服飾圖案多以自然、生活元素為靈感,如草原河流、日月星辰,在一針一線間訴說著歷史與傳說,呢喃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向往。為了表示隆重,有些頭戴甚至用鏨刻技藝裝飾。雁鴻用錫箔紙加工實現鏨刻技藝的還原,有效降低了頭飾的重量。
這種源于非遺又對其進行現代改造的巧思,在雁鴻的作品中并不少見。今年央視春晚節目《春意紅包》中,6位表演者佩戴的“非遺手鏈”就是雁鴻的作品。雁鴻介紹,6套手鏈既采用了成都銀花絲、皮影、剪紙、螺鈿、絨花、掐絲琺瑯等非遺技藝,又融入現代設計元素。除夕當晚,表演者笑靨如花,舉手之間,集合多項非遺的首飾,將新年祝福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共同傳遞給萬千觀眾。
“每一道紋路都是千年技藝的凝練,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的無聲宣言,從歷史長河到春晚舞臺,非遺從未褪色。”雁鴻堅定地說。
跨界闖入
用現代方式打開非遺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它改變了我的一生……”在雁鴻看來,這首詩歌成為她的某種人生映射。
▲ 易拉罐制作的京劇鳳冠。
雁鴻本名何艷紅,從小就喜歡美術繪畫和手工制作。大學畢業后,她成為一名護士,后來轉行成為新娘化妝師。2019年8月,雁鴻發布了用18個易拉罐制作京劇頭冠的視頻,走紅出圈。此后,她決定遵從內心,做自己喜歡的手工藝,并逐漸成為優秀的手工博主。
在這條當時頗為冷門的賽道,雁鴻用一雙巧手,將熱播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大婚時的鳳冠,《香蜜沉沉燼如霜》里錦覓和潤玉結婚時的鳳冠,《如懿傳》中如懿佩戴的頭飾、鈿子、護甲等一一復刻。2019年,雁鴻受牛津大學邀請,以“中國創作的一萬種可能”為主題做演講,與國際友人分享中國非遺手工藝作品的創作理念和自己的獨特經歷。
從用140個易拉罐做成“冰雪鎧甲”,驚艷網友,到設計的作品登上米蘭時裝周、巴黎時裝周,雁鴻在不斷創作的過程中拔節生長。
她回憶,最開始自己更注重作品的外在樣式。一次,網友在評論區指出,她的花絲鑲嵌工藝不純粹。這個批評點醒了她,讓她找到了自己的“生長點”,“要做精做細,非遺技藝的潛心學習就必不可少”。
于是,雁鴻開始了進階之旅。2021年,她拜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倪成玉為師,潛心學習銀花絲技藝。一把鑷子、一把剪刀、一塊石棉板,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粗細不等的銀絲經過傳承人的妙手,變身為精美的作品。隨著學習的深入,雁鴻的技藝越發熟練,精美繁復的銀花絲工藝品也屢屢出現在她的視頻中。
點翠、絨花、纏花、花絲鑲嵌、琺瑯彩……雁鴻學習的非遺技藝越來越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也更深。“傳統技藝水準要達到一定高度,非一日之功。”她舉例,在風箏制作中,搭建骨架不難,但是篾竹工藝卻很難,力度要恰到好處,否則,篾出來的竹條一邊薄,一邊厚。這些都需要長年累月的琢磨與練習才可以做到,沒有捷徑可走。雁鴻在焊接中燙過手,被篾竹刺傷過,經常熬夜到深夜,但她樂在其中。
▲復刻的敦煌供養人飾品。
非遺要煥新出彩,還需要向傳統文化問道。這樣的理念和堅持,始終貫穿于雁鴻的創作之中。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大明衣冠圖志》《珠寶首飾制作工藝手冊》等專著,了解服飾的發展、制作知識;又時常暢游在《山海經》、敦煌壁畫、三星堆文物展覽中,汲取歷史、文化、藝術養分。在“山海經”系列作品中,雁鴻根據嬰勺、夫諸等異獸的神話傳說,設計出妝容、首飾,讓上古神話煥新顏。她創新設計“永樂宮壁畫系列”“敦煌供養人系列”等服飾作品,甚至唐代畫家吳道子筆下《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美麗仙子,都被她用現代方式打開。
雁鴻沿著傳統回溯而上,將非遺里的煙火四季、生活物語一一展現。“山海經”主題的非遺花絲六方瓶,是歷史的低吟;錫箔紙仿鏨刻的金烏,金光璀璨;花絲鑲嵌做的口紅套,訴說著國風的春花秋月。在她手下,非遺是有溫度、有情感的生動表達。
打破邊界
萬物皆可非遺
不設限,勇嘗新,做手工博主的6年來,雁鴻不斷走出舒適圈,進行新的探索。作品從大拉翅、翟冠等頭飾、發冠,逐漸延伸,涵蓋鎧甲、龍舟、金嵌珍珠天球儀、花燈、風箏等品類。借“冬奧熱”,用140個易拉罐制作2600片甲片推出冰雪鎧甲;搭“科幻潮”,讓“川劇幻夢機械少女”走進現實……在雁鴻眼中,萬物皆可非遺。
2022年4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之后,雁鴻仿制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致敬中國航天人。這件清代乾隆年間內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模型,球體用珍珠鑲嵌28星宿、300個星座和2200多顆星,并陰刻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雁鴻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第一次看見這件國寶后,就決定用易拉罐、亞克力、泡沫板、筆桿等容易獲得的材料來復刻。
“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作品,涉及很多天文知識。”雁鴻請專業老師幫忙分解天球儀的結構,又參考了《古天文圖》《儀象考成》等古籍,歷時20余天,才完成了這件作品。
非遺混搭,早不是雁鴻的第一次。2023年第81屆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上,她的作品“川劇幻夢機械少女”上演傳統和科幻的碰撞,驚艷四座。“少女”衣服上鑲嵌上萬片鏡面材質,呈現出科幻氣質和機械風。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經典川劇《擊鼓戰金山》和三星堆青銅面具。
▲ 半面妝展示。
在雁鴻的創作中,反套路的腦洞、接地氣的材料,處處可見。用小朋友做手工的扭扭棒來仿制絨花,用熱熔膠設計形似白鹿的古風頭飾,用土豆翻模做出古裝劇里的發冠,用煙殼紙和餐巾紙制作復古娃娃的主題發冠……雁鴻讓非遺既有美學的沉淀,也充滿了生活的溫度與情感。“更重要的是,用當下的話語來呈現、表達和傳播,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看到中國非遺的美。”雁鴻一直在探索,她制作的半面妝,是與二次元漫畫的結合;花絲鑲嵌口紅,是非遺在美妝上的探索。
“帶著偉大的傳統,去擁抱新的未來。”雁鴻在與非遺技藝的一次次邂逅中,照見初心,見證國潮、國風成為時尚“新寵”,成為年輕人心中的“白月光”。她也將繼續用自己的行動,讓更多非遺技藝被看見、被熱愛。
(本文圖片由雁鴻提供)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文靜 吳艷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