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味覺偏好。咱們國家作為全球第五大食糖生產國,甘蔗、甜菜年年種,產量卻總是趕不上大家的需求。隔壁鄰居印度也是食糖生產大國,與之相比,誰的產量更高一些?
印度的糖憂
說起固體糖的鼻祖,恐怕不少人都想不到,真正的源頭其實在印度。
笈多王朝時期,印度人率先掌握了把甘蔗汁熬成結晶糖塊的方法。
別小看這一步,糖塊的出現,不僅解決了保存和運輸的難題,更是借著絲綢之路一路傳到了中亞、波斯、阿拉伯甚至遠銷中國和歐洲。
那會兒印度的sarkara幾乎成了糖的代名詞。
毫不夸張地說,那段時間,印度就是全球的糖罐子。
不過最近這幾年,印度的食糖產業卻有點甜不起來了。
從2023年10月開始的榨季,印度突然宣布禁止食糖出口。
要知道2021/22榨季,印度出口高達1100萬噸食糖,2022/23榨季也有610萬噸出口。
好端端的出口大戶,怎么就關上了大門呢?
原因其實也不復雜。
首先是天氣不給力。
厄爾尼諾現象作祟,印度幾個主要甘蔗產區--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北方邦,連年遭遇大旱。
這三個地方的甘蔗產量,占了全國八成以上。
旱情一來,甘蔗減產,糖自然也跟著縮水。
再者印度國內對乙醇的需求也在增加。
為了環保和能源的安全,印度政府大力推廣E20計劃,也就是說在汽油里要摻入20%的乙醇。
這乙醇從哪兒來?
甘蔗就是重要原料之一。
這樣一來,原本捉襟見肘的甘蔗就更難了。
據估計2025年乙醇分流的食糖數量可能達到600萬噸,而2023/24榨季大約只分流了200萬噸,這中間的差額,對食糖產量是個不小的壓力。
根據印度全國合作糖廠聯合會的數據,2024/25榨季的糖產量預期一降再降,從最初的2650萬噸調低到2590萬噸,而上一個榨季還有3190萬噸呢。
最新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截至2025年4月30日,印度2024/25榨季累計產糖2569.5萬噸同比大幅下降了18.33%。
不僅甘蔗壓榨量減少,產糖率也從上季的10.16%降到9.37%左右,運營的糖廠數量也比去年少了不少。
參考資料:
1、泛糖科技.《印度計劃延長2023年10月1日發布的食糖出口禁令》
2、新浪財經.《印度:三大行業聯盟紛紛下調產糖量預估 糖市供需狀況或生變》
中國的糖勢
咱們的制糖原料,主要分為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
這南甘北甜的格局,其實是氣候和地理條件的自然選擇,也是飲食文化的生動寫照。
南方氣候溫暖濕潤,甘蔗長勢喜人,產量大且價格實惠。
北方則寒冷干燥,甜菜雖能適應,但產量有限,價格相對偏高,也因此北方人飲食口味偏咸。
咱們的制糖歷史也不短,東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來提取蔗漿。
到了唐宋,南方的手工制糖已經普及開來。
19世紀末,西方制糖技術傳入,機械化初現。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技術的引進讓大型機械制糖廠紛紛建成,產量蹭蹭上漲。
改革開放后,技術更新換代加快,產業鏈日益完善,到了21世紀,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甜菜機械化率甚至超過95%。
甘蔗新品種的推廣和機械化管理不僅提升了單產和品質。
甜菜的種植面積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創下近十年來的新高,機械化率高,確保了北方糖料的穩定供應。
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播種機,讓種植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人工成本大幅降低,產量也更加穩定。
可以說,從傳統手工制糖到如今的現代機械化運作,中國糖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盡管咱們現在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供需缺口依然十分明顯。
2024年國內糖消費約1560萬噸,遠遠超過產量。
為了填補這缺口,進口糖保持在500萬噸左右,進口依賴度約28%。
如果再算上糖漿和預混糖粉,實際依賴度接近40%。
這說明,盡管糖業在增長,但完全自給自足還沒到那一步。
2024/25年度,全國糖料種植面積約1440千公頃,同比增長3.2%。
其中甘蔗種植面積約1180千公頃,甜菜約216千公頃。
2024年成品糖產量達到1498.6萬噸,同比增長17%,其中甘蔗糖占88%,甜菜糖占12%。
參考資料:
1、華鎣市人民政府官網.《糖料種植現狀如何?食糖保障能力怎么樣?——當前我國食糖產業觀察》
2、農小蜂.《農小蜂:2024年中國甘蔗產業數據分析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