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由譯林出版社主辦的《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下文簡稱《文化的故事》)新書分享會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順利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水木學者”博士后何彥霄,與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講師楊明晨,帶來兩場富有洞見的專題發言,他們從古典文明聊到當代流行文化,帶領讀者重新思考“什么是文化”,以及“我們為何需要文化”。
書名: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作者:[美國]馬丁·普克納;譯者:黃峪
《文化的故事》是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撰寫的一部視野宏大、敘事精彩的人類文化史作品。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本書通過15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節點,串聯起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從洞穴巖畫、文學創作、戲劇藝術,到流行音樂與當代社交平臺上的文化傳播現象,勾勒出一條橫跨萬年的文化演變路線。
在此次新書分享會上,何彥霄以《美國學術界對K-pop的及時關注》為主題進行演講。他援引古代羅馬文學家琉善、蓋倫及敘利亞作家馬塞利努斯的文字,將古羅馬晚期劇場娛樂文化的繁榮與今日K-pop所代表的數字時代流行文化進行跨時空對比。
古羅馬知識分子對于啞劇、角斗、賽馬這些“低俗”娛樂形式的擔憂,幾乎和今天學界面對流行文化的態度如出一轍。何彥霄強調,在過去,古羅馬娛樂文化也遭到了解構和其他文化的取而代之,而今天我們則可能正在經歷一次反向過程——K-pop代表著20世紀以來隨著攝影技術出現后,大眾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正在重塑全球年輕人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想象。
何彥霄指出,在社交媒體與文化工業深刻改變世界的今天,流行文化是否會取代大學,成為新一代青年的主要成長路徑,仍有待觀察。至少在當下的韓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進入娛樂公司、參與練習生訓練視為替代大學教育的另一種選擇,而這一趨勢本身或許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隨后,楊明晨以《什么是文化》為題,從詞源學出發,帶領觀眾回顧了“culture”一詞從拉丁文“colere”(居住、祭祀、禮拜)發展到今天多重含義的演變路徑。她結合文化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對“文化”的定義演變,梳理了這一概念在16世紀到19世紀間從“教養”到“民族生活方式”的嬗變。
楊明晨也特別強調了文化的特質:“文化既流動,又固定;既輸出,也吸納;它常常在面向未來的同時,借助遙遠的過去來反思和對抗當下。”她引用《文化的故事》書中內容,指出文藝復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作為一場思想革命,實際上是對古典傳統的回歸。而文藝復興時期被人們拋棄的神秘主義,又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中重新得到推崇。文化的更新從不只是前行的線性進步,它更是一種與歷史之間的復雜對話。
我們往往將“流行文化”視為輕盈、短暫的消費產品,然而它背后其實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與文化符號,是經典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化用與演繹。正是通過這種不斷更新的傳播形式,傳統文化才能跨越時空壁壘,重新融入日常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兩位演講人風格迥異,一位縱橫古今,以古典學思想挑戰現代觀念;一位細致考據,從詞源講到文化發展史上格局的變遷,卻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在今日這個信息爆炸、媒介快速更替的時代,我們如何理解文化的“價值”與“歸屬”?他們的發言,引發了現場聽眾的深思與熱烈反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韓世容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