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鬧市中有一座近百年的天主教哲學院
作者/孫樹恒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潮涌動、車水馬龍。沿著通道南路前行,在一家金店南側,一處特別的存在映入眼簾。原歸綏市天主教哲學院的殘垣斷壁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近百年的風雨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殘垣上的磚石已經斑駁陸離,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裂縫,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經歷的滄桑。
在它的身上,我們可以探尋到這座城市往昔的故事,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深沉。 在城市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許多古老的建筑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這座原歸綏市天主教哲學院的殘垣,成為了呼和浩特現存極少的歷史遺跡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一、天主教在歸綏的傳播影響
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變革與動蕩之中,西方宗教文化伴隨著殖民擴張的腳步,在中國大地加速傳播。文史專家代林老師贈我過一本名為《今日的綏遠》的書,這是一本非常珍貴的書籍。這本書的作者是丁君匋?!督袢盏慕椷h》是在 1937 年 9 月 1 日 出版的,傅作義將軍題字“血涴山河”,又親自撰寫了《用鮮血爭取民族復興》前言。
綏遠,不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商業重鎮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更以其獨特的宗教文化讓人心生敬畏。在這里,佛教、喇嘛教、道教、回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種宗教并存,共同編織出一幅絢爛多彩的宗教畫卷。然而,在這眾多宗教中天主教。1856年(清咸豐六年),天主教在歸化城城隍廟街七號創立了教會。天主教在綏遠已擁有外國神父4名,教友100余名。教會不僅擁有80畝土地和62間房產,還設立了一所育嬰堂,收養著60余名男女嬰兒,給予他們溫暖與關愛。主教作為教會的領袖,管理著一切事務,確保教會的正常運轉。
在新城西門外的大教場,有一座名為歸綏公立醫院的天主教醫院。這座醫院不僅擁有寬闊的院落和300余間房屋,還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專業的醫護人員,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此外,醫院還設立了一所看護學校,30余名專業的看護人員,為醫院的運轉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天主教的信仰在綏遠逐漸發展壯大,尤其在臨河縣西陜壩一帶,更是成為了天主教的發達地區。從1887年(光緒十三年)起,一座座天主教堂在太武鄉、玉龍勇、太和鎮、太安鎮等地。 然而,天主教的并非一帆風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太西鄉,蒙古人將教堂燒毀,導致32名教友不幸遇難。這場災難給天主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教會并未因此放棄,而是將蒙古人賠償的款項用作開渠的基金,開辟了黃土拉亥渠,并沿著渠道設立了多處教會。
天主教的發達,離不開其組織的穩固,每個禮拜堂都派有一位神父,他們不僅負責辦理教民的事務,還在農民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借給他們金錢、牛馬,甚至替他們見官拒匪。也使得天主教在當地的聲譽日益提高。 與當地的資本家和官吏相比,神父們顯得更為親民與友善。他們不懼怕資本家,不怕見官,愿意為教民們解決一切困難。天主教在綏遠的教徒已多達610戶,傳承著天主教的教義與精神。
二、歸綏天主教哲學院的背景和功能
1922年(民國11年),天主教熱河、西灣子、綏遠、寧夏、大同五個教區,為滿足培養專業神職人員的迫切需求,共同商議創辦神哲學院。大同憑借其地處五教區中心的交通樞紐位置,脫穎而出成為建校之地。同年,占地118畝、耗資20萬銀元的神哲學院在大同北門外臥虎灣破土動工。1924年,學院建成招生,由比利時神甫湯若望擔任首任院長,設立哲學班與神學班,課程涵蓋邏輯學、宇宙學、圣經學等多領域知識,且全程采用拉丁文教學,形成獨特的宗教教育體系。
隨著修士人數不斷增長,1930年,學院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經過慎重考量,1935年(民國24年),在歸綏舊城水磨街開始籌建新的哲學院,并于次年秋竣工,花費5萬銀元。至此,哲學班遷至歸綏,神學班仍留大同,歸綏天主教哲學院的建立,不僅是宗教發展需求的必然結果,更是西方文化深度介入中國內陸的重要標志。歸綏天主教哲學院在其存續期間,成為天主教在內蒙古及周邊地區培養神職人員的培訓基地。以大同神學院為例,自創辦至部分遷至歸綏,共招收神學修士300余人,其中約200人順利修業期滿,被祝圣為神甫。這些神職人員帶著扎實的宗教知識與虔誠的信仰,奔赴各地教區,成為傳播天主教義、管理教會事務的中堅力量。其哲學班與神學班開設的邏輯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在當時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學院的存在為少數人打開了一扇接觸西方文化與先進思想的窗口。盡管其教育目的主要服務于宗教,但客觀上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文化的交流,對提升當地民眾的文化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歸綏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災荒、戰亂等困難時期,學院充分利用教會資源,向貧困民眾伸出援手,提供食物、住所等基本生活保障。此外,學院還參與創辦孤兒院、養老院等福利機構,關愛弱勢群體,緩解社會矛盾,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歸綏天主教哲學院的遺址保護價值
(一)建筑藝術,中西合璧的美學典范。歸綏天主教哲學院的建筑堪稱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藝術杰作。其教學樓與禮拜堂采用西式建筑結構,高大的拱門、精美的雕花、獨特的窗欞設計,無不彰顯著歐式建筑的典雅與莊重。同時,在建筑材料的選擇與細節處理上,又巧妙融入當地傳統建筑工藝與文化元素。如禮拜堂南立面的鐘樓采用比利時教堂常見樣式,而神龕設計則借鑒中式六角開窗與頂部造型;窗上裝飾的麥子和葡萄灰塑,既體現宗教文化內涵,又展現本土藝術特色。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不僅是當時建筑技術與藝術水平的集中體現,更為研究建筑史、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歷史文化,城市記憶的鮮活載體。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歸綏天主教哲學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它見證了天主教在內蒙古地區的傳播軌跡,反映了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歸綏地區的社會變遷。學院的興衰與當時的政治局勢、經濟發展、文化思潮緊密相連,是研究地方史、宗教史、社會史的重要線索。通過對學院歷史的深入挖掘,可以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豐富我們對城市發展脈絡的認知。
(三)文化傳承與交流,文明對話的歷史見證。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傳承與交流至關重要。歸綏天主教哲學院所代表的宗教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研究這座學院,有助于傳承獨特的文化遺產,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學院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為當代文明對話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若將其修復并打造成文化旅游景點,不僅能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還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然而,現實中的歸綏天主教哲學院卻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如今,它被現代高樓包圍,東立面被改造成商鋪,內部住有居民,部分建筑淪為倉庫,堆滿雜物。禮拜堂南立面因搭建新房屋留下難以修復的痕跡,入口門廊也被拆除。由于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缺乏資金與政策支持,學院的保護與修繕工作舉步維艱。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這座承載著無數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的建筑,終將在歲月的侵蝕中消逝,給歷史文化研究與傳承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應該將歸綏天主教哲學院列入文物保護。另外也應該同時對天主教堂東面的破舊平房和涼房拆除,將此處打造成類似于哈爾濱索菲亞教堂的一個有品位的歷史文化休閑廣場,使其成為呼市又一處旅游觀光打卡點。
歸綏天主教哲學院是呼和浩特歷史文化的重要符號,它不僅屬于過去,更應在當代煥發新生。迫切需要社會各界對它的關注,推動其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修繕方案。唯有如此,這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筑才能重新綻放光彩,繼續向世人訴說那段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歷史,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
本文主要參考了以下資料:
1. 口述資料:梁吉星老師關于歸綏市天主教哲學院現狀及價值的介紹
2. 歷史文獻:關于20世紀初天主教熱河、西灣子等五個教區籌建神哲學院的相關記載,包括學院選址、建設時間、資金投入等信息
3. 董胤辰.《隱于鬧市區的哲學院丨博·思》[J].料木齋,2022年08月11日,其中關于綏遠神哲學院的建筑特色、歷史變遷及現狀的描述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