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6年5月,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被調進北京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
這時的他仕途正盛,于是便被某些人盯上了,他們想把陶鑄磨煉成一把利刃,誰料竟遭到陶鑄拒絕。
隨后厄運便降臨到陶家人身上,陶鑄失去人身自由后,每每陷入痛苦之時,都是妻子曾志默默陪在身邊。
這對夫妻過去常因雞毛蒜皮爭吵不斷,如今難關面前卻沉淀出異常堅韌的感情。
兩年后曾志被約談告知,丈夫要到合肥去,她可以跟隨,也可以留在廣東插隊,無論選哪種二人皆不會再有交集。
陶鑄得知消息后,力勸妻子留在廣東,他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曾志,畢竟二人還有女兒留在世上。
陶鑄與曾志
臨分別前,曾志仔仔細細替丈夫洗了個澡,或許她也已經察覺,這是自己最后一次為丈夫洗澡了。
送別丈夫后的曾志該如何面對今后的生活,在那場風云變幻中她又是否能迎來光明?
獨自堅強地生活
離開了親人到達合肥的陶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已經不能吃飯,不能起床了,而此時他的所有情況,曾志已完全無從知曉。
1969年12月初,曾志來到粵北山區工作,縱然生活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卻沒有怨天尤人,依舊積極樂觀,曾志手頭偶爾富裕時會煮點糖醋肉,大方的她也會分給鄰居一些。
那個年代能吃上肉已屬于很難得的事情了,村民們都知道她是勤勞善良的女人,因此投桃報李,每次家里長出新鮮的蔬菜、瓜果都會給她送去。
山上的勞作雖然辛苦,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還是能讓她獲得不少慰藉。當然,曾志除了積極參加勞動外,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每到晚上,她就拖著病弱的身體,埋頭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個字一個字地書寫材料。
然而歲月不饒人,那時的曾志已經60歲了,從體力和精力上來說,與旁人差得不是一截兩截,再加上廣東氣候潮濕,她的身體實難支撐。
于是曾志決定給周總理,鄧穎超夫婦寫封信,信中委婉地表達出廣東天氣潮濕難耐,婦女普遍勞動強度大。
而她已經六十多歲了,就是再賣力也難跟上年輕人的進度,不甘于落后于人的曾志提出想要調到北方工作。
周總理夫婦收到信后,覺得于情于理都應該答應她的要求,于是在周總理的安排下曾志轉到陜西臨潼干休所工作。
很快廣州軍區工作人員在幫助曾志辦理轉移手續時,還告訴了她一個好消息,遠在甘肅臨夏的女兒也可以轉來臨潼。
得知母女終可團聚,曾志激動得淚流滿面,過了一段時間后,曾志的女兒也轉到臨潼干休所內的解放軍26醫院工作,不僅如此曾志的侄女也一并轉來幫助打理她生活的瑣碎諸事。
就在一切看似塵埃落定,新生活的希望越來越近時,問題又發生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曾志的組織、工資、醫療保障、供給是由四個不同地方來解決。
當年通訊不便,各組織部門間無法信息共享,自然辦起事來有諸多不便,遇到緊急情況,很有可能寸步難行。
想要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于,將曾志的所有關系全部轉移到干休所辦理。也就是說曾志要轉為軍人。
但由于曾志身處旋渦當中,這件事不是憑普通干部三言兩語,就可以完成的。
于是曾志左思右想,猶豫了好幾天后,終是拿出紙筆,給毛主席寫了封求助信,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封信改變了她往后幾十年的命運。
毛主席的回信
求助信寄出后,曾志心中也沒底,就在她以為這封信石沉大海時。
1973年3月某天曾志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陜西省委書記李瑞山讓她去西安一趟。
這一路上曾志的心都有些惴惴不安,她實在不知道西安之行究竟是好是壞。哪承想李瑞山一見面便告訴她,自己是受偉人所托,幫助曾志解決問題的。
聽到這,曾志不由地哽咽起來,雖然寄信時心底略有一絲期待,但事實擺在眼前時,仍讓人如墜夢境。
李瑞山也感覺到了她的激動情緒,略穩穩對方后,接著說:
“毛主席給出的意見是,你有兩個選擇,一是可以留在西安,由省委來安排以后的工作,二是調回北京。”
得知自己可以回北京了,曾志是再也忍不住了,畢竟時移世變,她早已斷掉了回北京的念頭,誰承想自己居然還能有回去的那天。
因此曾志是不假思索,果斷提出自己要回北京。
其實在當年來說,曾志之所以能得到不同照顧,一是因為她本身就是堅定的共產黨員,二是源于她與毛主席多年的革命友誼。
曾志除了身為陶鑄的妻子,她還是我黨早期革命戰線的領導者之一。
堅定的共產主義女戰士
曾志湖南宜章人士,她自幼聰明伶俐,性格掐尖要強男孩子氣十足,15歲時聽說家附近的軍事農民運動講習所招生,她是興致勃勃報名參加了。
第一堂軍事課上,不少嬌滴滴的女娃子吃不了苦就轉到政治講習所去了,只有曾志咬牙堅持下來,成為講習所里畢業的唯一女兵。
曾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便從衡陽農民協會的婦女干事做起,初生牛犢不怕虎,她憑借身上的一股“潑辣勁”,是帶著農民自衛軍抄地主豪紳的家,打開糧倉救濟窮人。
1928年,曾志隨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農民軍來到井岡山,也正是在這里她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偉人的風趣幽默、平易近人給曾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大家在井岡山時能吃到最好的食物就是紅米飯和南瓜湯了,有一次眾人說笑間不知是誰冒了一句:
“咱們吃得這么差,主席家說不定吃得跟咱們不一樣。”
玩笑過后眾人便四散了,唯獨耿直的曾志記在心里,她想去看一看毛主席家的飯到底跟戰士們一樣不一樣。
拿定主意后,她先后兩次在飯點突然闖入毛主席家,甚至直接掀開鍋蓋,看到底是什么飯,“檢查”幾次后發現毛主席確實在跟大家“同甘共苦”,曾志對偉人也愈發崇敬起來。
旁人面對這樣的無禮行為,可能早就火冒三丈了。但毛主席卻從不放在心上,因為他知道曾志就是這么個風風火火的性格。
革命戰友情誼深,井岡山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曾志和毛主席、賀子珍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曾志在工作中無疑是個極其要強的女性,有一次中央要組織干部到敵后進行武裝斗爭,丈夫陶鑄也收到了工作調令,曾志便想同丈夫一起,但當時組織有規定一律不調女同志。
曾志很是氣憤,她直接找到毛主席提要求,認為自己做了那么長時間的地下工作者,怎么就沒有資格去敵后戰場,不能因為是女性就被特殊對待。
對于她的一再堅持,毛主席也很是支持,于是黨中央便特批曾志也到南下淪陷區打游擊。解放戰爭進入關鍵時期,曾志夫婦被派往東北淪陷區組織敵后游擊斗爭。
此時他們唯一的女兒陶斯亮只有4歲,夫妻二人臨行前將年幼的女兒留在了延安保育院,曾志緊緊擁抱了一陣女兒后,便將她的小手交給了楊順卿戰士,并說:
“如果我們回不來,這個孩子就是你的了。”
這就是艱苦歲月中的革命黨人,每每需要沖鋒陷陣時,他們總是義無反顧,不計較個人得失,為革命奉獻一切。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先后任武漢市軍管會物資接管部副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委書記,省委委員等職務,此時的曾志滿身都是干勁。
她從不愿被人稱為“某某夫人”,更想憑借自己的努力有所作為,曾志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上,她孜孜不倦地努力著,沉浸在事業的快樂當中。
但是這一切突然在1966年5月戛然而止,面對種種變化,曾志并不怨天尤人,更沒有輕言放棄,她頑強堅韌地活著。
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曾志來到臨潼,就在她以為自己將在那里度過一生時,毛主席的信又讓她燃起新的希望。
1973年3月8日,曾志將能回京的消息告訴家人后,大家都忍不住抱頭痛哭,接著便馬上收拾行囊,坐上了從西安開往北京的火車。
這一路上,曾志望著窗外一閃而過的景色,她的心情也是起起伏伏,久久不能平靜。
回北京后的日子
下了火車的曾志是既疲憊又興奮,他們一家人被一位工作人員引領著來到中組部招待所,這便是曾家人暫時的落腳處。
這天還在招待所的曾志突然收到通知,汪東興要來看她。二人見面簡單地寒暄過后,汪東興說到了曾志未來的去向問題:
“你來北京后,就不要再忙著工作了,按離休來算,由中組部供養。”
這本是汪東興為曾志所做的打算,但事先也需要獲得對方的同意。因此他緊接著又問:
“對于這個安排,不知道你是什么意見,是否同意。”
對于曾志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安排,她連忙點頭應了下來。接下來的日子里,幾乎每天都是好消息。
不僅是曾志的生活問題解決了,就連她家人組織也一應做好了相關安排,曾志女兒陶斯亮轉到空軍總醫院工作,曾志的兩個小外孫也可以到中組部上幼兒園。
他們一家人被安置在中南海對面的南長街6號。曾志覺得長久以來籠罩在頭頂的霧霾正在漸漸散去,她的心中騰然升起希望,或許丈夫的事情也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曾志在北京的生活算得上是安逸,因為沒有工作,所以閑暇時間她見了幾位當年的老戰友,像是葉飛、江華等人。
歷經種種變故,依然能安然無恙站在彼此面前,大家心中皆是無限感慨,他們相互鼓勵,共同等待著云開霧散那天的到來。
曾志懷揣希望,她和女兒開始四處奔走,為丈夫陶鑄生前的事情忙碌著,母女倆到圖書館翻找報紙雜志,找到與陶鑄生前有交集的人,曾志就這么把碎片信息一點點匯集成材料,再一份份地送。
1975年,已是人大常委的曾志參加了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也是在這次會議上,她見到了闊別9年的周總理,那時的周總理瘦削疲憊,與她印象里英姿勃發的樣子大相徑庭。
會議休息期間,周總理偶然見到名冊上還有曾志的名字,突然想起來自己為她轉到臨潼工作的事情,便召見了她。
談話間總理還不忘關心她的身體狀況,曾志感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
1年后,廣播里傳來周總理病逝的消息,曾志流淚滿面,她為人民失去了這樣一位偉人而感到悲痛。
然而沒多久,又一個令全國人民傷心欲絕的消息傳來,毛主席去世了。曾志滿含熱淚向毛主席的遺體做了最后的告別。
對于偉人,曾志是由衷地敬佩,她曾說:“毛主席是我的指路人。”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
曾志一生經歷過蘇區、游擊區、國統區等各種復雜環境,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之所以能幸存下來,并不是“福大命大”,而是她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是矢志不渝的女戰士。
最后
云開霧散,重見光明的這天終于來了,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陶鑄和彭德懷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由葉劍英主持,鄧小平和陳云致哀悼詞。
10年后在北京某醫院內,女戰士曾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她走得清白、淡定、從容,只留下一紙交代: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需要京外家人來京奔喪……
她的骨灰按照生前遺囑,一分為二,一半與丈夫合葬在廣州白云山下,一半送回井岡山,那是她戰斗之路的淬火地。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敢與毛澤東當面頂撞的女人——曾志》
延安新聞網 《【重溫紅色延安故事】曾志:我屬于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