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地時間5月15日,法國駐塞內加爾大使館發布了一條低調卻分量十足的聲明:法國已將位于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港口區域的一處軍事基地正式移交給塞內加爾政府。這是今年以來,法國在塞內加爾移交的第三處軍事基地。而按照計劃,到2025年夏季之前,法國在塞內加爾境內的所有五處軍事設施將全面撤出,徹底終結其在這一西非國家長達數十年的軍事存在。
對于法國來說,這無疑是又一次“體面但不得不接受”的戰略收縮;而對于非洲大陸而言,這則是另一場“殖民時代幽靈出境”的歷史轉折。
這一事件的背后,是一股正在席卷整個西非乃至法語非洲的反殖反霸浪潮。從馬里、布基納法索到尼日爾,從乍得到科特迪瓦,如今輪到塞內加爾,非洲國家對法國軍隊的“驅逐”早已不再是零星行為,而是一場有組織、有背景、有邏輯的“系統性清場”。這不僅僅是軍事基地的物理騰退,更是對法國所謂“安全承諾”與“伙伴關系”的集體否定,是非洲國家在經歷數十年“法式干涉主義”之后發出的堅決回應。
而法國并不是悄然撤出,而是“被迫交還”。法國駐軍之所以逐步撤離,絕非基于“任務完成”或“安全穩定”,而是因為其在非洲的政治信用徹底破產,軍事存在逐漸淪為激化當地反法情緒的導火索。表面上是應邀駐軍、反恐協作,實際上卻是利益控制、政局干預、資源掠奪。
塞內加爾作為法語非洲中最穩定、最“親法”的國家之一,其如今明確要求法國撤軍,釋放出的信號尤為強烈。這不再是“反法陣營”的吶喊,而是曾經的法國“朋友圈”都開始翻臉。去年12月31日,塞內加爾總統法耶在新年講話中正式宣布法國駐軍將于2025年起撤出。而如今撤軍計劃不僅沒有延遲,反而提前推進,法國接連“吐出”三處軍事基地,這顯然不是“戰略主動”,而是現實壓力所迫。
這一趨勢的根源,深埋在法國對非洲數十年殖民遺產與干涉主義外交的深層矛盾之中。法國一方面以反恐、經濟援助、培訓合作等名義維持軍事駐扎,另一方面卻不斷介入非洲國家的內政,在政權更替、資源開發、經濟結構方面處處插手。所謂“軍事合作”早已變質為主權操控與安全依附。越來越多非洲年輕一代已不再接受“二十世紀的老話語”:安全不能靠外軍,發展不能靠附庸。
更重要的是,法軍的“安全承諾”不僅未能實現地區穩定,反而在多個國家造成了反效果。以馬里為例,自法國撤軍后,盡管一度面臨安全真空,但在新政權主導下治安結構迅速重組,反法情緒迅速轉為政治共識。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等國更是主動要求法國滾出國境,甚至在國際平臺上公開質疑法國的“反恐失敗戰略”。
此番塞內加爾加入“驅逐法軍”的序列,不是突發事件,而是趨勢的延續。本質上,法軍在非洲的所有基地都已進入“倒計時階段”。科特迪瓦總統瓦塔拉在2025年新年講話中也提出法國應撤軍,標志著法語非洲內部也達成共識:非洲必須擁有自己的安全主權。
對于法國而言,這是一場失控的外交潰敗。它標志著“法非關系”的核心支柱,軍事控制正被一國又一國瓦解。法國在非洲的戰略資源布局、法郎區貨幣控制、語言文化投射都將因失去軍事支撐而松動,法式“非洲后院”神話也正在土崩瓦解。
而對非洲而言,這是一場“重新書寫安全戰略版圖”的主動重構。多國正在謀求通過與俄羅斯、中國、土耳其、伊朗等新興力量建立更加平衡的軍事合作,擺脫對單一舊殖民國的依賴。這不是所謂的“投靠新霸主”,而是非洲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意識覺醒:安全不是被保護,而是自己建立;命運不是依附,而是自己掌握。
法國退出非洲,是歷史的必然,是現實的倒逼,是非洲民族獨立意識的階段性勝利。但也要警惕,法國或西方勢力未必就此罷手。未來他們可能會以“安全外包”“軍事顧問”“區域聯防”等新形式試圖回流,這就要求非洲國家在“撤軍”之后,必須真正構建自己的戰略自控力與防務獨立體系。
法國在塞內加爾交還的第三處基地,不僅是土地歸還的標志,更是非洲自主權力加速回歸的信號。下一處是哪?不是“是否交出”,而是“何時徹底清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