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公布其第六代戰斗機F-47及配套無人戰機最新參數,再次將中美在未來制空領域的戰略競爭推向白熱化。5月13日,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奧爾文罕見通過社交媒體公開發布F-47戰斗機及兩款協作型無人機的信息圖,首次披露其關鍵性能參數:作戰半徑超過1000海里,飛行速度超2馬赫,具備“隱形++”級別的高隱身能力。這些數據不僅遠超現役F-22與F-35,更直指未來對抗中國在印太構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的核心瓶頸。
在美國內部,F-47被稱為“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計劃的支柱,其戰略設想不僅是替代老舊F-22,更要在面對強敵空防時“可進入、可打擊、可生還”。顯然,這場隱形戰機軍備競賽的“強敵”并不模糊,就是中國。美國軍方高層早已毫不避諱地指出,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第六代戰機與高端無人系統的發展,試圖在2030年前完成“空中戰力代差翻轉”。而美國則必須在“系統毀滅性優勢”層面先發制人,才能維系其全球空優地位。
從奧爾文公開的內容來看,F-47的最大突破點有三:其一是作戰半徑突破1000海里,意味著它可從更安全的第二島鏈甚至關島、澳洲等地起飛,實施遠程隱形突防,避開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密集的雷達與遠火覆蓋。相比之下,F-22的590海里作戰半徑已顯不足,必須依賴加油機,反而成為高價值脆弱節點。
其二是隱形能力的全面提升。F-47具備全頻段隱身性能,其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將進一步下降,并加入紅外抑制系統,在應對中國空軍日益復雜的“多重感知融合”雷達系統時仍具隱身效果。美國空軍用“隱形++”等級來定義其能力,遠超F-35的基礎隱身。此舉直指中國在空警-500、地空聯合指控系統和量子雷達上的新突破,意在重奪“我能看你、你看不到我”的感知主權。
其三是“協作戰斗機”作戰體系的正式成型。奧爾文提及的YFQ-42A與YFQ-44A兩款無人協同平臺將與F-47組成“有人+無人”復合編隊,通過AI算法由飛行員實時指揮,在敵空域實施電子戰、誘餌欺騙、攔截破防等任務。美國空軍計劃采購逾1000架這類“戰術無人僚機”,成本遠低于有人機卻能分擔高風險任務。這一作戰模式被譽為“空中戰爭的下一場范式革命”。
這種體系化作戰模式將徹底改變空戰格局。若投入實戰,美軍可用少量F-47引導大量無人僚機深入中國防空網腹地實施“群狼戰術”,這對中國傳統“中線布防、節點突擊”的空防結構將造成極大壓力。更關鍵的是,美國希望通過大規模部署可協同作戰的無人平臺降低總體作戰成本,使制空優勢從“單架貴機博弈”轉變為“體系量產壓制”。
當前,美空軍計劃在2030年前全面部署F-47,并在2025-2029年內完成早期戰斗部署。這意味著F-47將與中國第六代戰斗機幾乎同步進入實戰序列。而就在近年,中國航空工業也不斷傳出六代機原型進入試驗階段的消息,或采用“飛翼+人工智能+有人無人協同”三重路徑,直指未來制空權與戰略突防體系。
面對這種“技術同步化”的戰略風險,美國軍方顯然已不再寄望維持代差,而是力求在數量、體系、協同效率上拉開新一輪優勢。而這背后,其實質正是對中國空天能力飛躍的深刻焦慮。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此前就公開表示,中國空軍的研發與產業速度正在“逼近美國容忍的極限”,F-47的問世正是對“制空權滑落風險”的直接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F-47高達3億美元的單價一度引發美國內部爭議,國會曾要求暫停項目進行戰略再評估。但最終在“反華優先”邏輯推動下,項目仍被恢復推進。奧爾文此次高調發布信息圖,也被視為是在為該項目制造輿論勢能,為2025年預算案鋪路。
本質上,F-47不只是一個戰機型號,它是美國空軍面對大國競爭格局變化的“戰術轉型標志”。而協作戰斗機系統則是這種轉型在戰術、組織與工業維度上的具體落實。這場轉型的根本驅動力,不是技術野心,而是對“制空權失手”的切實恐懼。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美在第六代戰斗機領域的博弈,將成為空天對抗的核心前線。F-47橫空出世,并不是美國放松了戰略收縮的節奏,而是其重構全球軍事壓制體系的信號。而對于中國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止于硬件競賽,更在于如何打造對等甚至超越的“作戰體系韌性”與“技術自主可控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