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時下井,16時返回地面,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陜煤韓城礦業象山礦井電工高級技師金江像往常一樣,依舊每天在地下幾百米深的綜采工作面忙碌。
“煤礦工人有獨屬自己的生物鐘,即便節假日,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他說。扎根井下二十二年,金江在生產一線歷練技能,以創新破解難題,用匠心培育人才。前不久,他榮獲三秦工匠榮譽稱號。
扎根井下的修行者
2003年,剛從技校畢業的金江被分配到陜煤韓城礦業有限公司象山礦井采煤一隊,成為一名電工。想順利開展工作,要過的第一個難關是如何面對黑暗。
“潮濕的空氣里彌漫著煤塵的氣息,只能靠礦燈發出的微光走向深處,心里充滿對未知的恐懼。”談及第一次下井的感受,金江坦言。有些工作面乘坐無軌膠輪車無法抵達,還要徒步40多分鐘才能到達,往往還沒開始工作就已經精疲力盡。關關難過關關過。就在金江慶幸自己終于適應了環境,準備大干一場時,第二道難關接踵而至——他連最簡單的故障都處理不了。
第一次處理井下水泵開關故障時的窘迫令他至今難忘。電源、控制電路……反復檢查每個環節,但連故障在哪都沒找到……這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結。
為了提升技能,他開啟了“理論+實踐”的奮斗模式。白天泡在井下,主動干最臟最累的活,升井后則大量閱讀電器維修方面的書籍。遇到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便纏著師傅問,從設備原理到故障排查,從電路圖紙到實操技巧,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技能是穩扎穩打練出來的,我當自己是個修行者,只是埋頭干。”金江說。
創新破局的急先鋒
“金工,變頻器又壞了。”2022年的一個深夜,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寂靜。原來,礦上新引進的一批變頻器頻繁出現檢測主板故障并被燒壞,經常致使采面停產。
他泡在井下,連續兩天兩夜,終于發現了端倪:由于變頻器輸出的雜散電流干擾串入變頻器監測回路,導致監測回路電路板燒毀,無法正常工作。
金江立即與廠家溝通,對變頻器進行技術改造,經反復研究、試驗,最終決定在電路板上安裝信號隔離裝置。安裝后,設備運行正常。廠家根據金江的方案對產品進行升級改造,韓城礦業也將該隔離裝置命名為“金江變頻器遠方急停隔離裝置”,該裝置今年4月底已進入國家專利申報程序。
創新之路無止境。金江帶領團隊圍繞礦井安全生產中的難點,開展一系列創新攻關。陜煤集團韓城礦業象山礦井金江創新工作室先后取得80項創新成果并獲得國家專利證書,1項科研項目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從業生涯中,金江主導解決電氣設備維修及智能化改造等100余項難題,是名副其實的疑難雜癥終結者。
匠心傳承的引路人
2011年,金江在陜西省“澄合杯”職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佳績,被授予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努力被認可,這增加了他繼續鉆研電氣設備的信心。2020年,他又在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我們的機電人員技術水平較低,排除故障速度慢。”多次參賽經歷,也讓金江意識到了不足與差距。一個人進步不如集體進步,于是,這個機電班長當起了引路人。
他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為青年職工搭建成長平臺。工作室先后培養出百余名技術骨干,不少青年職工在全國、省市級職業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
“徒弟拿獎,我比他們還高興。”金江笑著說。辦公室里擺放的一張張證書見證了他的奮斗歷程,但更讓他驕傲的,是工作室成員那一雙雙充滿求知欲的眼睛。
匠心不是天賦,而是日復一日的專注與堅持。從職場小白到三秦工匠,金江用堅守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職業精神。“我將帶領團隊繼續在礦山深處精耕細作,在井下巷道里丈量人生高度。”他說。
(陜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