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冬天的湘江邊,一艘小船靜靜停在長沙碼頭。船頭站著一位白發老人,他就是禁煙英雄林則徐。
這位64歲的老人家,在人生的最后時刻選擇繞道長沙,只為見一個從未謀面的年輕人。在27年后竟引發了能改變中國版圖的決定性會面。
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就留意到沙俄的野心。1839年,英國軍艦在珠江口晃悠時,他就敏銳的看出:沙俄盯著西北,這比英國還麻煩?。
他被發配到新疆的4年里,他走遍天山南北,畫下了詳細的地圖,而且記下各城糧食儲備和水源情況。在伊犁的將軍府,他改進了坎兒井技術,讓吐魯番的綠洲足足擴大了3倍,而且糧食產量也隨著翻了好幾倍。
這位老派的讀書人展現出了特別務實的做事風格。他帶著漢族和回族的老百姓一起種地守邊,還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上試著種能抗旱的莊稼,搞起了軍糧儲備系統。
1845年他?回京城匯報時,不光帶了地理資料,還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邊疆的辦法:靠種地來養邊防,用做生意讓老百姓心安,修水利來穩固邊疆。
在湘江邊的那個夜晚,林則徐把自己20年來在邊疆的經驗全都告訴了左宗棠。在燭光下他指著自己畫的地圖詳細講解道:“新疆的關鍵在烏魯木齊,這地方卡在天山南北,拿下它就能控制整個新疆。”
他的這些看法都是實地考察得來的,他發現烏魯木齊盆地能駐扎10士兵,周圍煤鐵資源也很豐富,完全有建立軍事工業的先天條件。
左宗棠接過的不只是地圖,是一套經世致用的邊疆哲學。林則徐最先提出的“移民充實邊疆”策略,講的是“士兵和老百姓一起,種地和打仗結合”,這成了后來湘軍去西征的指導方針。
林則徐還特別交代:“在西域用兵,最重要的是糧食運輸,其次是爭取民心”,這話被左宗棠刻在了1876年的西征命令里。
對于1876年的西征可不是孤注一擲。其實左宗棠花了3年時間做準備:在蘭州開廠仿造德國大炮,同時提前修好河西走廊的驛道,建了56個糧站,還通過用茶換馬的方法得到了蒙古騎兵的幫助。這些做法都能跟林則徐管理邊疆的經驗不謀而合。
當時朝廷對于海防和塞防哪個更重要爭來爭去。左宗棠想出了一個新辦法,他說:東邊要守海防,西邊得顧塞防,兩邊都得重視!左宗棠挑士兵時,特意選了湖南來的老鄉。
因為湖南兵不怕苦,耐寒耐熱,還特別會打山地戰,這些湖南士兵帶著桑木扁擔和辣椒醬就上了路。扁擔能挑東西,辣椒醬吃了辣得一身汗又能驅寒,真是一舉兩得。
他們在茫茫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里,靠著林則徐地圖上標的那些小標記,居然找到了隱藏的水源。有了水大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步步走出了沙漠,走出了一條生命之路。
1880年,左宗棠在新疆哈密的大營里拿到《中俄伊犁條約》文本時,氣得暴跳如雷,他憤怒的說道:這條約要是簽了,新疆就算全完了!
當時68歲的老將軍帶著部隊直撲伊犁邊境時?,安排?士兵?抬著口黑漆棺材跟著軍隊走,擺明了要跟俄國人決一死戰。
這種決死姿態并不是作秀,而是繼承林則徐當年沒完成的抗俄遺愿踐行:逼得沙俄把強占特克斯河谷20000多平方公里土地還給了中國。
林則徐和左宗棠在湘江的夜話到天山雪滿,兩位湖南人用40年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守國交接。他們留給后世的不僅是完整的疆域,更是一種邊疆守護的使命。
從“荒服之地"到"中國之腰”,從羈縻之策到永固之基。他們是民族的脊梁,護疆的衛土,功耀千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