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像。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2024底,湖南博物院湘潭分館在湘潭市博物館正式設立,在分館舉辦的展覽上,清代湘軍將領曾國藩穿過的錦甲戰袍公開亮相。 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圖據天府新視界
新都桂湖公園。圖據香城記憶文旅桂湖微信公眾號
“五千里秦樹蜀山,我原過客;一萬頃荷花秋水,中有詩人。”
這副懸掛在新都桂湖的楹聯,出自晚清名臣曾國藩之手。曾國藩一生縱橫湖湘、游刃朝堂,但他何時入蜀?又為何會在桂湖留下這副膾炙人口的名聯呢?
曾國藩入蜀主考時留下詩句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時任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奉旨典試四川,出任鄉試主考官。彼時的曾國藩年方三十出頭,初得差遣,意氣風發,萬里入蜀,開啟了一段令他終生難忘的旅程。
八月初抵達成都后,曾國藩入住皇華館。鄉試在皇城貢院舉行,閱卷則在明遠樓上。九月初放榜之日,貢院外人山人海,歡聲如雷,喜氣云騰。次日舉行的鹿鳴宴上,四川總督寶興率眾官員宴請新科舉人,曾國藩作為主考官勉勵新舉人們,眾人尊稱主考、副主考為座師,執門生禮。
九月二十一日曾國藩啟程返京時,首日宿于新都。縣令張宜亭盛情相邀,陪同游覽桂湖。久居北方的曾國藩,此次得差,一路有幸目睹秦蜀壯麗河山,眼界大開,不禁想起昔日在此讀書的明代狀元楊升庵,可嘆其壯志難酬,坎坷一生。酒酣耳熱之際,他揮毫寫下名聯:“五千里秦樹蜀山,我原過客;一萬頃荷花秋水,中有詩人。”上聯大意是由秦入蜀,千里山河壯美無邊,遺憾吶,我不是歸人,只是一名匆匆過客;下聯是說無邊無際的荷花秋水中,我仿佛看見了一腔赤誠卻遭貶謫的明朝第一大才子楊升庵。“景、情、人、我”巧妙地融為一體,散淡率真。
翌日臨別前,曾國藩又作《游桂湖五章》,其中“傾城游女盛,好是采蓮時”之句,生動描繪了桂湖秋景。九月二十七日,曾國藩到達劍閣武連驛時,寫下“疲馬可憐孤月照,晨雞一破萬山蒼”的雄渾詩句。
此后歲月里,曾國藩再也不曾入蜀。無論是白手起家創立湘軍,開近代風氣之先、主辦洋務運動,還是讀書教子、練書法、下圍棋,這段蜀中往事或許都深藏在他記憶深處。
延請蜀地門生入幕府效力
曾國藩以書生將兵,異軍突起,其成功離不開強大的幕府助力。曾國藩幕府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堪稱“神州第一幕府”。這些幕僚在修身、齊家、從政、治軍、學術等方面深受曾國藩栽培,而曾國藩也始終秉持“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的理念,廣納賢才。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等一時俊杰,皆入其幕下,各展所長。
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對1843年入蜀主考時結識的門生亦念念不忘,特意派人延請他們入幕效力。在他的提攜舉薦下,不少幕僚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官至湖南布政使的四川劍州(今廣元市劍閣縣)人李榕,堪稱其中的佼佼者。
李榕戎馬倥(kǒng)傯(zǒng)十七載,被譽為清朝一代廉官。同治八年(1869年)卸任歸鄉時,由于“歸裝無所有”,沒有重物壓艙,船行江面很不穩定,他就命人在長江之畔抬一對大石頭作為壓艙之物。回到故鄉劍州后,他將這兩方石頭置于老宅門前。后人感嘆其清廉,將這兩塊石頭稱作“清廉石”,至今仍保存在劍閣龍江小學校園內。
自五十歲歸鄉至七十一歲辭世,李榕將余生奉獻于地方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率子弟門人重修《劍州志》十卷,同時創辦書院,培育英才,先后主講劍州兼山書院、江油登龍書院及匡山書院,為家鄉培育諸多人才,弟子遍布川北一帶。
晚年李榕追憶自己一生的榮辱得失,借語恩師曾國藩的親書贈言“溫恭朝夕”,親書“翕宜朝夕”四字掛在墻上。他的家風家訓如春風化雨,滋養著這一方水土,深深植根于后世子孫的心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