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一樁“還沒落筆、就已經見風”的消息在中東和北非之間浮了出來。
據NBC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政府正在與利比亞方面溝通一項遷移計劃:將多達100萬名巴勒斯坦人,從加沙地帶轉移至利比亞境內。作為交換,美國打算解凍十多年前凍結的利比亞國家資產——那是一筆當年卡扎菲存在美國體系里的外匯資金,一動沒動過,如今突然要松綁,不是巧合。
利比亞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聽見風聲后,第一個跳出來按了剎車,說“不可接受”。但他們沒有細說原因,聲明寫得也不算激烈,只是把這話攤在明面上了:別想繞開利比亞人自己,在地圖上動手指頭。
從架構看,這筆交易的思路不算復雜。美國放一筆錢,利比亞接一群人。聽起來像是一場人道救援行動,背后卻是一次資產回路換取地緣結構調整的試探。換句話說,動的是資金池,換的是緩沖帶。
但利比亞真是緩沖帶嗎?這地方十年沒真停過火,從政權到部族,基本就是“誰先喊話誰說了算”。一邊是東西兩套政府拉鋸,一邊是民兵、部族、地方議會各說各話。這種地形結構,不是安置人口的后院,是一張還沒拼齊的拼圖。你把人往這兒塞,就像是拿整箱沙子去修破水箱——表面堵得住,底下全漏。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利比亞這幾年雖然沒大新聞,但其實正忙著爭一件事——怎么把被凍結的外匯資產拿回來。聯合國安理會在2025年年初通過了第2769號決議,同意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LIA在特定框架下動用部分被凍結的資產,目的是維持資產價值不再縮水。也就是說,他們自己才剛剛看到一點松綁的希望,突然有人打算“代為處理”,難怪會蹦起來。
你要知道,這批資產原本是打算修港口、建發電站、做主權基金盤活的,現在卻被當成遷移計劃的“啟動資金”,等于在利比亞人眼里貼上了“代價”的標簽:你想拿回你的錢?可以,先收我們這批人。
從加沙的角度看,戰爭帶來的溢出百萬人早已難以承載,但問題在于,這100萬人的去向,不是該由另一頭的金融清單來決定。他們要去哪、住哪、拿什么身份、如何就業——這些在傳出來的設想中,一個都沒提,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坐標:利比亞。
這種模糊,在過去幾年里不是沒有先例。2020年后期,曾有智庫提出用北非國家吸收部分中東難民,包括埃及西奈半島和利比亞南部沙漠都被拉過地圖。最后全沒落地。為什么?不是沒人愿意接,而是“接了管不住,管不住就失控”。
100萬人的遷徙不是調撥,而是牽動實打實的“社會重量”。就像你把水灌進裂開的水缸,缸能不能撐得住?
如果現在這個“資產+人口”模型真走下去,那利比亞可能面臨一種新局面:你是中轉站,但沒控制權;你有主權資金,但用法由別人先開價。這不是施壓,也不是談判,是一場“畫布外作圖”的操作。你自己還在搭骨架,外頭已經給你蓋上屋頂了。
從技術操作上看,最早提出釋放這批資產的思路,是基于保值、抗通脹、扶持重建。但現在一旦綁定到“人頭數”上去,利比亞國內很快就會有人質疑:這還是國家的家底嗎?還是拿來做籌碼的“手尾貨”?
“外匯不怕被凍結,就怕被安排。”這話不難懂:資產只要還在原地,就有希望回家;但一旦被“安排”進另一個框架,主權也就不剩幾成自主了。
更別提遷移本身還有法理問題。聯合國《第四日內瓦公約》明確指出,強制遷徙必須滿足自愿、尊重、安置配套等條件。現在這事的節奏像不像提前選好了倉庫,就等人裝進去?
還有一點冷門但關鍵的:據《中東之眼》報道,美國過去幾年已與利比亞多次就“凍結資產管理”問題進行私下溝通。也就是說,解凍早不是單純的行政決議,而是被包進了更大的盤子里。而現在這個“遷移換資產”的版本,可能只是這個大盤子里最先露面的那一格。最難受的,還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