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不如種藥材!”
在幾年前,很多地方都刮起了種藥材的風潮,因為現在和過去不同了,山里面很多的植物少了,采挖的難度也大了。
但是從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的藥店就看得出來,如今對藥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且它的利潤也很可觀,比種糧食的收益高得多。
在我的家鄉,早些年就流行種藥材,而我的二叔也是種藥材大軍中的一員。和種糧食一樣,要想掙錢種植的作物是關鍵。
在中藥材的世界里,玉竹曾是備受矚目的明星,我的二叔當時就是聽人的建議,選擇了種玉竹。
這種天門冬科黃精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大部分省區均有生長或種植,而且它還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在《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等著作中均有記載。
其根狀莖可入藥,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常用于治療熱病口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煩心悸、糖尿病等。
關鍵是它的種植利潤也高,二叔向周邊種植過玉竹的村民打聽過,這東西種出來了,收購價不低,一畝的產值可達到5萬元。
于是我二叔也承包了十余畝地,然后種上了藥材,可是才沒種幾年,然后二叔就說后悔了。
而且不只是我二叔后悔了,周邊村子里種植玉竹的,很多都說沒掙到錢,而要改種其他的作物了。他說自己沒有趕上好時候,這又是咋回事呢?
玉竹的種植發展歷程中,曾迎來過輝煌時期。在一些適宜種植的地區,如湖南邵陽及周邊地區產出的“湘玉竹”,根條粗壯,色澤黃亮,質地柔潤,聞名遐邇。
其產量高,占中國玉竹總出口量的70%以上 ,并形成了多個栽培品種。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玉竹的畝產值能達到5萬元
這對于農民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搖錢樹”。很多農民紛紛投身玉竹種植,擴大種植規模,期望能獲得豐厚的收益。
但如今,曾經的“搖錢樹”卻遭遇大量棄種的困境,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從市場角度來看,供過于求的局面是首要因素。
隨著玉竹種植效益被廣泛知曉,越來越多的農民跟風種植,導致市場上玉竹的供應量急劇增加。
但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卻跟不上供應的步伐,價格自然受到沖擊。據了解,前些年玉竹價格還較為可觀,可近年來價格持續下跌,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種植成本的上升也讓農民不堪重負。玉竹種植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種植過程中,土地流轉費用、種苗采購、肥料農藥、人工管理等成本逐年增加。
以人工管理為例,玉竹生長周期較長,一般兩年挖,最多三年挖 ,在這期間需要精心照料,從播種、除草、施肥到采收,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工,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壓縮了種植利潤。
二叔曾跟我算個一筆賬,玉竹收獲了不能用機器,都是找人挖,這樣的,男性一天是200元,而女性是150元,并且中午要管飯。
當玉竹收獲的季節時,就要每天顧上五六個人去采挖。這樣工人挖的玉竹,一天也就是100來斤,也就勉強能付工資,原因還是現在的玉竹價格便宜。除掉種苗、肥料、租金等,根本就沒錢掙了。
玉竹種植還面臨著自然風險和技術門檻。玉竹對生長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黑麻土或大黑土,土壤過粘、過濕、干旱均影響其生長發育。
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如暴雨、干旱、病蟲害等,玉竹的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而且,玉竹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從繁殖方式的選擇(多采用無性繁殖)到田間管理,每個環節都需要科學的方法和豐富的經驗,部分農民由于技術掌握不到位,導致產量不穩定,收益不佳。
曾經備受追捧的玉竹如今大量被棄種,是市場、成本、自然風險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于玉竹產業來說,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降低種植成本、提升種植技術以及拓展市場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玉竹產業重新煥發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