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里的詩意棲居
——簡評蔣德均新著《傳統節日里的詩詞》
陳海龍
在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宛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歲月的長河中,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彩。它們是時間沉淀下來的生活智慧,是民族情感凝聚的精神紐帶,每一個節日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動人故事。在宜賓學院蔣德均教授(筆名文生)的新作《傳統節日里的詩詞》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版),這些傳統節日與經典詩詞相遇,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走進傳統節日、領略詩詞和節日魅力的全新大門。
《傳統節日里的詩詞》以中華民族十一個主要傳統節日為線索,對它們的起源與演變、習俗與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詩詞進行了詳細剖析。從春節的萬象更新,到元宵節的燈火輝煌,從清明節的哀思緬懷,到端午節的愛國情懷,從七夕節的浪漫傳說,到中秋節的闔家團圓,從重陽節的敬老祈福,到冬至的祭天祀祖,以及臘八節的溫暖、中元節安魂、寒食節的忠誠等,每一個節日都在詩詞的映照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古典詩詞與傳統節日的深情相擁,綻放出迷人的火花。
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傳統節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傳統節日里,詩詞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傳承。蔣德均教授通過一首首節日經典詩詞的解讀,帶我們穿越時空,走進古人的生活,感受他們在節日里的喜怒哀樂與浪漫情懷。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里,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生動地描繪了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人們迎新的喜悅;在中秋佳節,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將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欣賞詩詞之美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深厚情感。
傳統節日是民俗文化的載體,濃縮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標志著一個民族的風格,展示出一個民族的追求。蔣德均教授在書中深入挖掘了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對節日起源與演變的梳理,揭示了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密碼,所蘊含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
例如,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吃粽子、賽龍舟的節日,它更重要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通過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得以傳承和弘揚。在端午節,人們賽龍舟、吃粽子,看似是簡單的習俗活動,實則蘊含著對屈原的敬仰和對愛國精神的崇尚。蔣德均教授通過對端午節相關詩詞的解讀,如劉禹錫的《競渡曲》、文天祥的《端午即事》等,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節的起源和文化內涵,感受到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愛國精神的強大力量。
再如,重陽節是敬老祈福的節日,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重陽節,人們登高望遠、賞菊飲酒,同時也會祭祖祈福,表達對長輩的敬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蔣德均教授通過對重陽節相關詩詞的賞析,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等,讓我們感受到了重陽節所蘊含的家庭親情和社會責任,領悟到了傳統節日對民族道德觀念的塑造作用。
蔣德均教授作為現當代詩歌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他在解讀傳統節日詩詞時,擁有了現代視角,融入了當代思考。他沒有局限于傳統的解讀方式,而是從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出發,對傳統節日詩詞進行了重新審視和解讀,從而實現了傳統節日包括節日詩詞的現代轉換。
在該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蔣德均教授對傳統節日詩詞中一些傳統觀念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在一些傳統節日詩詞中,存在著封建迷信和陳舊觀念,作者并沒有回避這些問題,而是通過對詩詞的分析,引導讀者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從當代的視角出發,挖掘了傳統節日詩詞中所蘊含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例如,在中秋節的詩詞中,除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外,還可以引發我們對家庭、社會和諧的思考;在重陽節的詩詞中,除了體現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外,還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關愛老年人、關注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
蔣德均教授在該書中,通過對傳統節日詩詞的分析,探討了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系與關聯。他認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基因譜和身份證,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繼承和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同時,他指出,傳統節日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節隨時變,俗隨時變,與現代社會的文化、科技相結合,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傳統節日里的詩詞》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充滿詩意和美感的文學作品。蔣德均教授本身就是以為學者型的詩人、作家,他以優美的文字、細膩的情感,將傳統節日詩詞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是傳統詩詞之美與傳統節日文化傳承之思的完美融合。在書中,每一首詩詞都配備了詳細的解讀和賞析,讓讀者能夠輕松理解詩詞的含義和意境。同時,作者還通過對詩詞創作背景、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詩詞的藝術價值與節日內涵。例如,在解讀王安石的《元日》時,作者不僅介紹了春節的起源和習俗,還對詩詞中所運用的象征手法、對仗工整等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讓讀者感受到了詩詞的藝術魅力。
《傳統節日里的詩詞》不僅僅是對傳統節日詩詞的解讀,更是對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深刻思考。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該書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蔣德均教授在書中指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我們應該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傳統節日,讓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傳統節日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基礎上,我們要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文化特點,不斷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和內容。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傳播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我們還可以將傳統節日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節日文化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蔣德均教授的《傳統節日里的詩詞》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獨特藝術魅力的書籍。通過對中華民族十一個主要傳統節日詩詞的詳細剖析,讓我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書中對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思考,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閱讀中,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一同感受傳統節日的喜怒哀樂,領略詩詞的無窮魅力。我們也從現代與當下的視角出發,思考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探討如何讓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相信此書將會成為廣大讀者,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欣賞詩詞之美的良師益友,也會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在時光的褶皺里,與經典詩詞相伴,與傳統節日相擁,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如此豐盛的文化大餐與精神食糧!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陳海龍〔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宜賓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在《紅巖》《西南軍事文學》《特區文學》《四川文學》《青年作家》《星星》《散文選刊》《文學自由談》等刊物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兩獲四川省散文獎。作品入選《散文選刊》叢書《五十年前的最后一夜》(王劍冰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同濟大學詩歌教材《一江春水》(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出版)、《另一種天問》(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