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一場看起來像是“拿雞蛋碰石頭”的硬仗,最后真把那塊石頭給炸了個大口子。
臨汾,山西南部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閻錫山守了好多年,城墻厚得像山一樣。
可偏偏有人說炸就炸,還真炸開了。
這事兒,要是沒點膽子和細致,不敢這么來。
那年春天,華北野戰軍來了,帶頭的是徐向前。
他沒帶多少人,兵不算多,槍也不富裕,糧草緊巴巴。
可他看著那座老城,并沒打算繞過去。
他說得很直接,這仗不能躲,必須贏。
不是為了拿下一個城,而是要讓全山西的局勢往咱這邊走。
有些參謀一聽,心里咯噔一下。
臨汾可不是隨便一推就倒的地兒,城墻厚,炮樓密,閻錫山在這兒埋了太多心思。
可徐向前不看這個,他盯著的是時間、地形和人手的調度。
他不講豪言壯語,也不搞情緒渲染,他說:“這仗要打得讓別人不敢再守死城。”
他把這仗當成一道算式來算。
坑道怎么挖,往哪挖,炸藥放多少,多少天能挖到,炸出來后多大口子能沖得進去。
他不靠感覺,全靠數據。
每天工兵能挖多少米,他都算得清清楚楚。
別的指揮員靠突擊,他靠計算。
那時候,坑道挖得像螞蟻窩一樣,縱橫密布。
最遠的一條,挖到了城墻底下,黑火藥的量也不是隨便堆的,是一公斤一公斤掂著來的。
聽音缸放在地底下,一有動靜就有人盯著,防止敵人反挖。
人家說打仗靠膽量,他這仗打得跟修地鐵似的。
可真就是這么個打法,把臨汾轟得塌了墻。
三次爆破,第一回把地震了,第二回把城墻震裂,第三回直接炸開了豁口。
按他說的,破口一開,全軍沖進去,別等。
沖鋒那天,別說突擊隊,就連寫字的、做飯的、包扎傷員的,全上了。
徐向前站在指揮所,手里拿著望遠鏡,沒說一句廢話。
他看著部隊一波一波往上沖,敵人火力兇猛,可咱人沒退。
三天三夜,城拿下了,敵人全殲了。
這仗打完,很多人說,徐向前是拿命換的勝利。
可他自己說得很清楚,這不是拼命,這是用人命換來的時間,是必須打贏的仗。
如果臨汾不拿下,太原就穩了,山西的戰局就拖了。
打臨汾,不是為了一個城,是為了整個方向。
有意思的是,他打這仗,根本不像外面傳的那樣“硬來”。
他說過一句話:“打硬仗不等于硬打。”他是拿數字說話的,打之前就把損失算進去了。
他知道炸不開,沖鋒就是送命。
所以他把爆破放第一位,沖鋒放最后一步。
后來人提起這場戰斗,總說是“理性打贏了血性”。
可徐向前自己不這么看。
他覺得,理性和血性是綁在一起的。
你算得再準,炸出來的口子再好,沒人敢沖也白搭。
可你光有血性,不懂怎么炸,那就是白送。
臨汾之后,晉中、太原就順了不少。
戰局一下子翻了個個兒。
敵人心都散了,再也沒誰敢死守。
這仗還給部隊上了一課,怎么打城市戰,怎么打攻堅戰,都是從這兒學出來的。
臨汾戰役打完,徐向前沒說什么慶功話。
他坐在地圖前,把每條坑道的線路,一個個重新劃了出來。
他說以后還得打,還得挖,還得炸。
這不是最后一仗,這是“樣板”。
幾年后,太原戰役打響,還是他指揮。
那時候坑道掘進、爆破流程、火力集中,已經標準化了。
每個連得挖多少米溝,打多少個機槍掩體,修幾個防炮洞,都成規定了。
臨汾這一仗,直接把城市攻堅戰的模板給立起來了。
再往后,1979年對越作戰,西線部隊搞協同突擊,炮兵誤差控制得只差幾十米,步坦一塊沖,工兵前頭清雷場,都是那一套路子。
說白了,就是當年臨汾那套打法,不斷升級演變出來的。
徐向前晚年不愛講話,也不太愛回憶。
他覺得,仗打完了就完了,該干啥干啥。
他也沒寫多少回憶錄,更多時候是旁人去講他的故事。
但臨汾這一仗,記在了不少人心里。
炮聲停了,城墻塌了,人走了,坑道還在地下留著。
徐向前把仗打完后,回到指揮所,第一件事是讓人把作戰圖卷好,說:“這圖給下次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