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羊癱軟、臥地不起是養殖過程中常見的棘手問題,不僅影響母羊健康,還會降低養殖效益。下面從多個角度剖析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并給出應對方法。
一、營養缺乏或失衡
母羊的生長、繁殖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缺乏關鍵營養素可能導致體質虛弱、運動機能障礙。
鈣磷缺乏或比例失調
原因:飼料中鈣、磷含量不足,或兩者比例不當(正常比例應為 1.5:1~2:1),影響骨骼發育和肌肉功能。
表現:母羊站立困難、步態不穩,嚴重時臥地不起,觸摸骨骼可能有疼痛反應。常見于妊娠后期或哺乳期母羊(胎兒發育或泌乳消耗大量鈣磷)。
維生素缺乏,維生素 D 缺乏:影響鈣磷吸收,導致骨骼軟化(如佝僂病、骨軟癥)。
維生素 B 族缺乏:尤其是維生素 B1(硫胺素)缺乏,可能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肌肉無力、共濟失調。
微量元素缺乏,鎂缺乏:引發 “草痙攣”,母羊表現為肌肉震顫、抽搐、倒地不起,常見于放牧期采食大量青綠飼料(鎂含量低)的情況。
硒缺乏:導致白肌病,骨骼肌和心肌變性,母羊運動后疲勞加劇,甚至癱瘓。
母羊癱軟經常臥地不起我們可以用畜小牧的:康立太保,康立太保富含多種營養、維生素,能給豬牛羊提供豐富的營養,抗病增免,效果非常好!
二、疾病因素
多種疾病可能影響母羊的神經、肌肉或骨骼系統,導致運動功能異常。
產科疾病,產后癱瘓(乳熱癥):常見于高產母羊產后 1~3 天,因血鈣急劇降低引起。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四肢無力、臥地不起,嚴重時昏迷。
胎衣不下或子宮炎癥:產后感染引發全身炎癥反應,母羊體質虛弱,可能伴隨發熱、惡露異常,導致不愿站立。
消化系統疾病,瘤胃積食或臌脹:瘤胃內食物滯留發酵,導致腹部脹痛,母羊因不適而不愿站立,常伴食欲廢絕、噯氣減少。
慢性消化不良:長期營養吸收障礙,導致母羊消瘦、貧血、肌肉無力。
傳染性疾病,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口腔、蹄部水皰和潰爛,因疼痛導致母羊跛行或臥地不起,常伴發熱、流涎。
羊腸毒血癥(軟腎病):由魏氏梭菌引起,急性發病時母羊抽搐、倒地,慢性型可能表現為漸進性虛弱。
關節炎或蹄病:如腐蹄病(壞死桿菌感染)、關節滑膜炎等,導致肢蹄疼痛,母羊因避痛而臥地。
寄生蟲病,體內寄生蟲(如蛔蟲、吸蟲):爭奪營養,導致母羊貧血、消瘦、營養不良性癱瘓。
體外寄生蟲(如蜱、螨):叮咬引起皮膚瘙癢、炎癥,嚴重時導致母羊體質下降、繼發感染。
三、環境與管理因素
不良的飼養環境或管理方式可能誘發母羊健康問題。
圈舍條件惡劣,圈舍潮濕、通風不良,易導致母羊患腐蹄病或關節炎;地面過硬或不平,增加肢蹄損傷風險。
運動不足,長期拴養或缺乏運動,導致母羊肌肉萎縮、體質下降,尤其妊娠母羊易因肥胖引發分娩困難和產后癱瘓。
應激反應,突然換料、長途運輸、驚嚇等應激可能影響母羊食欲和消化功能,導致短期虛弱或臥地。
四、其他原因
妊娠后期負擔過重,多胎母羊妊娠后期,胎兒壓迫內臟和神經,可能導致母羊行動不便、不愿站立,甚至誘發早產或難產。
分娩損傷,難產時強行助產可能導致骨盆或腿部肌肉、神經損傷,母羊產后無法站立。
遺傳或先天性缺陷:少數情況下,羔羊可能因先天性骨骼或神經發育異常導致癱瘓。
中毒:如誤食有毒植物(如烏頭、毒芹)、農藥或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損傷神經系統或內臟,引起癱瘓。
母羊癱軟、經常臥地不起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復雜問題。針對這些原因,需從科學飼養、定期驅蟲、改善圈舍環境及規范助產等方面進行預防,一旦發現癥狀,應及時排查病因并尋求獸醫專業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